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获批结果出炉_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
1.什么是新能源汽车?
2.新能源汽车是伪命题吗
3.本次共核定新能源汽车推广量为907132辆
4.新能源汽车专业好就业吗
5.合肥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什么意思?
有的来自传统汽车产业——前吉利汽车副总裁、前沃尔沃汽车全球高级副总裁沈晖创办威马汽车,他有着「中国真正实盘操作过全球汽车产业与全球并购的第一人」之称;
宝马「i8 之父」毕福康、前英菲尼迪戴雷,前宝马设计副总裁叶禀焕组队开创拜腾汽车。
他们有的来自互联网——创办理想汽车的李想是汽车媒体汽车之家创始人;
创办蔚来汽车的李斌是易车创始人;创办小鹏汽车的何小鹏是 UC 的联合创始人。
扩展资料:
新能源汽车是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指除汽油、柴油之外的燃料。
2012年,深圳坪山区获批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依托这块“国字号”金字招牌,近300家新能源企业扎堆坪山,形成了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示范效应突出的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创新坪山”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因国家不同其提法也不相同,在日本通常被称为“低公害汽车”,2001年以日本国土交通省、 环境省和经济产业省制定了“低公害车开发普及行动”。
该所指的低公害车包括5类,即:以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以甲醇为燃料的汽车、排污和燃效限制标准最严格的清洁汽油汽车。
在美国通常将新能源汽车称作“代用燃料汽车”。
2016年4月,为更好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更好区分辨识新能源汽车,实施差异化交通管理政策,公安部将启用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在前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设计了新能源汽车号牌式样,为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凝聚各界智慧共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即日起公众可为自己喜爱的号牌式样投票。
什么是新能源汽车?
据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消息,作为兰州市唯一整车生产企业和甘肃省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吉利汽车兰州基地,近日申报的首款新能源甲醇汽车海景SC7的生产资质成功通过工信部审核。据了解,海景SC7甲醇车是吉利集团历时7年研发的首款甲醇燃料新能源汽车,由工信部审批公布。目前,海景SC7甲醇车已在陕陕沪三地推广示范。兰州吉利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成功获批,将有力推动甘肃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省内广大市民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打造绿色经济出行方式的愿望也有望早日实现。吉利汽车兰州基地也将在2014年进行改造升级。在制造和销售传统汽油车的基础上,将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营销。
新能源汽车是伪命题吗
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表示发展越来越现代化,也体现着技术越来越先进,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同时,也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汽车工业的发展,时至今日,即使在续航能力、电池技术、维护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但仍有优于传统燃料汽车的优势。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即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燃油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将共存的市场,未来的发展标签仍将“摩托化”。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道路肯定不会是一个主干到终点。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主要板块主要是汽车制造、电池系统和售后运营维护。今天,由需求发展带来的产业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了许多分支。
新能源电动汽车按技术路线分,主要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ev)和燃料电池汽车,其中高效储能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目前主要产品是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
新能源汽车在未来的竞争中更有优势,短期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主,中长期将以纯电动汽车为主,终形成纯电动汽车和燃料汽车并存的局面。从目前的产业布局来看,电动轿车和电动客车将率先启动。
新能源汽车涉及36个行业,关系到数千万个就业机会,已被许多汽车生产国当作振兴经济的突破口。
本次共核定新能源汽车推广量为907132辆
是。
现如今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所谓的电动汽车的电并不是自产生。
新能源汽车简介
新能源车是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指除汽油、柴油之外的燃料。
2012年,深圳坪山区获批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依托这块“国字号”金字招牌,近300家新能源企业扎堆坪山,形成了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示范效应突出的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创新坪山”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新能源汽车专业好就业吗
说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新能源汽车补贴这个强大的助推器。近日,财政部发布《关于下达2020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包含2015-2018年各省市新能源汽车购买应用补贴结算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预拨情况。
通知显示,2015年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车补贴12722万元,2016年68202万元,2018年98078万元,2020年新能源汽车补贴283869万元,共计107.67亿元。
据统计,本次共有907132辆新能源汽车获批推广,其中安徽是获批推广数量最多的地区,共计109980辆。其次是深圳、陕西、上海和北京。从企业层面来看,比亚迪是获批推广数量最多的乘用车企业,共84357辆,其次是BAIC、吉利、江淮和SAIC。
根据最新的补贴政策,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金额在逐年减少,而对产品技术的要求却在逐年提高。因此,随着补贴的增加和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减少。这一现象足以提醒广大车企,补贴虽好,但不要贪多。
百万购车补贴
合肥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什么意思?
新能源汽车专业好就业。
扩展知识:
1.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国家也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据统计,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6万辆,同比增长3.9%,市场潜力巨大,求人倍增。
2.技术应用广泛。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对于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制造、维修、售后服务等领域均需要技术人才,这为从事该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
3.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
当前,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新能源汽车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而政策所带来的市场需求更是促使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4.产业链作为衍生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新型能源材料、充电设施、智能交通等等。因此,从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人士也可以获得就业机会。
5.关于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车是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非常规的车用燃料指除汽油、柴油之外的燃料。
2012年,深圳坪山区获批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依托这块“国字号”金字招牌,近300家新能源企业扎堆坪山,形成了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示范效应突出的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成为支撑“创新坪山”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
综上所述,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从事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工作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学习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人士可以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大湖”指的是生态之湖、人文之湖、融合之湖。
“名城”指的是“六个城”;分别是经济繁荣的实力之城、人才集聚的智慧之城、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全民参与的创业之城、文化浓郁的魅力之城、和谐美好的幸福之城。
“创新”指的合肥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和创新,全面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高地”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就是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吸引更多战略、营造更优发展环境、拥有更新体制机制、赢得更好发展先机的“集聚地”。
合肥,安徽省省会,居皖之中,地处江淮之间,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发源于此而得名,是正在建设中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是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
现辖肥东、肥西、长丰、庐江4个县和县级巢湖市(代管),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4大开发区。全市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9万;城市建成区面积416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409万。
扩展资料:
合肥历史文化悠久:
巢湖流域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4000多年。合肥这座城市已有2200多年历史,素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
人文底蕴深厚,楚汉相争时期政治家范增、三国名将周瑜、宋代名臣包拯、晚清重臣李鸿章、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平将军”张治中、上将李克农、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都是合肥人。
合肥区位条件优越: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靠山抱湖、临江近海。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基本涵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5亿人口,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交通便捷,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际机场、内河航运等多式运输于一体,是建设中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合肥高铁南站与上海虹桥站、南京南站和杭州东站组成“华东四大铁路枢纽站”,随着该站的开通,合肥逐步形成“一横两纵四射”“米”字形的高铁路网布局,3小时内可通达国内诸多重要城市。
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合肥迈入地铁时代。4E级新桥国际机场设计年吞吐能力1200万人次,15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新港通江达海,开通了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货运班列。
合肥科教丰富:
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微型电子计算机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冰箱等均诞生于合肥。
现有中科大等高校60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电科38所等中央驻肥科研机构13家,各类研发机构959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试验室150个、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进入“千人”的海归人才225人,在肥工作的两院院士86名,各类科技人员70多万。英国《自然》杂志报告评价,合肥基础科研实力位居中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现在,合肥正在大力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中国农科院食品创新研究院、安大绿色发展研究院、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热物理所合肥先进能源装备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中央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迈进。
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国家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国家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试点、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等。
合肥产业特色鲜明:
现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拥有家电、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一大批重点产业,是全国最大的家电城,全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之一,全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全系列汽车生产基地,拥有江淮、安凯、长安等知名自主汽车品牌。
近年来,新型平板显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爆发式增长,确立在全国先发优势,集成电路、燃气轮机、生物医药、高端医疗与装备、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快推进,正在形成新的突破。
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685亿元、增长13.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00亿元、增长1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86家,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十强”。
合肥充满开放活力:
大力弘扬“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先后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与美国哥伦布等国外多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目前,已有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在肥投资发展,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40家。已建或正在建设“四港”(水运港、国际内陆港、航空港、跨境电子商务港)、“三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一中心”(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等八大对外开放平台,推动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西延入欧、国际货运航班直达欧美。
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积极参加长三角大通关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发展,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不断提升产业承接、市场融合、体制接轨以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努力打造对内对外开放新高地。
合肥环境宜居宜业:
合肥坐拥八百里烟波浩渺的巢湖,城湖共生、产城一体、生态宜居,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和“国家森林城市”,多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6.8%,是全国唯一城区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
2014年7月,巢湖流域获批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近年来,持续开展“效能革命”,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是院表彰的“全国创业先进城市”,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多次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三次捧得“长安杯”。
“十二五”以来,在安徽省委、省坚强领导下,合肥市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在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文明城市”“幸福城市”“创新城市”“森林城市”“平安城市”的美誉度不断提升。
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大多从“十五”末的第17位、18位,提升至前10位,或接近前10位。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74.3亿元,增长9.8%;完成财政收入1114.11亿元,增长1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4.85亿元,增长7.6%;规上工业增加值2269.13亿元,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6501.17亿元,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5.70亿元,增长12%。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合肥市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树立新标杆、谋求新跨越,努力在践行五展理念、落实五展行动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努力在全国提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资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