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会议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2.谁有2014版汽车后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或者2013版也可以

汽车租赁行业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_汽车租赁行业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和意见

人口流动现象实际上是价值规律在人口流动中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之一,就是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生产各部门的分配,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根据对这一规律的认识,宜取以下对策:

1,缩小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

2,制定有利于中西部发展的人口流动政策

3,发展中西部地区需更大量的资金投入,

4,制定向外人口流动政策,

5,制订反映中国特色的人口流动的政策法律

6,制定对流动人口的优惠政策,

7,流动人口生育工作条例

行业案例分析

西安潜安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开发《流动人口管理系统方案》时考虑到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性,专门根据每个行业量身推出《汽车租赁管理系统》《小旅馆旅客管理系统》《单位来访人员管理系统》等。选择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汽车租赁和小旅馆这两个行业来做一下分析。

汽车租赁行业

需求分析 只要出示、驾驶证等有效证件,交上押金就可以驾车旅游、外出办事。 汽车租赁行业作为近几年来的新兴行业,因为其快捷、方便的特点倍受欢迎,但是随着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由于目前公安部门对汽车租赁行业没有一个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国家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导致出现多起汽车租赁合同犯罪案件,具某新闻报道从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间,福建省检察机关共起诉涉及汽车租赁合同犯罪案件98件127人,涉案金额3000余万元。绝大部分案件为当事人通过伪造证件以虚身份租赁车辆等手段实施,且呈现出跨地区流窜作案突出,犯罪组织化等特点。 据介绍,犯罪嫌疑人往往通过向制售证人员提供车主复印件、车架号等资料,伪造机动车行驶证和机动车登记证明,将租赁人虚构为车辆所有人,然后以车主的身份将租赁汽车变卖或向他人质押借款。如被告人郑某、张某通过伪造居民、机动车登记证,先后实施合同犯罪7起,涉案金额130万余元。 从车辆变现后赃款去向上看,有的用于偿还债务,有的用于挥霍,有的用于、等违法犯罪,还有的用于发放高利贷牟利。如被告人薛某、黄某先后租赁汽车58辆进行抵押借款,用于发放高利贷等。 从犯罪诱因上看,犯罪嫌疑人往往为筹措赌资或偿还高利贷,实施。如诏安县人民检察院起诉租赁汽车合同案6件9人,其中8人长期参与,为筹集赌资而实施。 此外,犯罪嫌疑人还利用本地人容易租车的漏洞,在本地租车后,开往外省、市变卖或质押。被变卖或质押的汽车,有的又被再次质押,有的经多人相互置换,导致调查取证和追缴赃车难度大。 检察官透露,所查部分案件为团伙作案,成员之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有的负责与汽车租赁公司签订租车合同,有的负责联系制作虚证件,有的负责联系质押人借款,有的充当担保人,有的负责联系出卖车辆。 办案检察官经分析认为,租赁汽车实施合同犯罪之所以多发,主要与4方面因素有关:汽车租赁公司或个人无法实际检验、核对租车人员的明,且无法收取高额的车辆保证金,缺乏有效财产担保措施;车辆质押借款手续简单,很多机动车所有人进行抵押借款时仅交付车辆和机动车行驶证、登记证,且未审核证件真实性,有的地下钱庄专门提供汽车质押借款;租赁行业无序竞争,有的为拉客源放宽租赁条件,简化租赁手续,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汽车交易市场不规范,导致所得赃车容易脱手。 由以上情况分析,由于骗租行为的猖獗导致汽车租赁行业成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如何降低行业风险,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功能分析 《汽车租赁管理系统》主要就是针对汽车租赁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所提出的一套解决方案,主要功能描述如下: 租车业务 E鉴通集租车人员证件照片、所租车辆车牌号、租车时间; 信息发送 将租车人员证件照片、所租车辆车牌号包含租车时间等信息无线发送至流动人口管理后台服务器; 信息比对 信息到达后台服务器后自动解析证件要素信息,完成后与原数据库比对分析,比对结果以列表形式显示在首页,发现在逃嫌犯等敏感人员立刻报警。 黑名单管理 凡是在汽车租赁行有过骗租行为的信用不良客户将被加入黑名单,租赁公司在以后租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E鉴通查看当前用户是否在黑名单内,有效地避免重复受骗。 公告信息 接收公安部门发布的有关汽车租赁行业的各种公告信息,及时了解本行业的安全资讯。

小旅馆旅客管理

需求分析 大都市小旅馆是外来流动人口入住最多的地方,这样的小旅馆大多价格比较便宜,设施简单,旅客登记手续更是非常简化,仅需要提供一张,交了钱就入住了,小旅馆也根本没有安全保卫部门,因此很容易聚集一些无业游民,在逃嫌,人口非常复杂,很有可能发生失窃,或未付够住宿费就不见人的情况,往往有案件发生时旅馆老板也常常无能为力,而且旅客登记的有可能是的,给公安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公安部要求对全国范围内的酒店宾馆进行旅客入住身份核查管理,但由于公安机关人手有限,经费有限,对这些小旅馆的治安管控工作只能取定期抽查,或者突击检查的方式,由于小旅馆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在办理酒店住宿登记或租赁业务登记时,对住宿人或租赁人出示的进行当场识别登记,辖区派出所再取回登记本进行手工录入人口管理查询计算机网络,对流动人口进行识别,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录入分析工作量也很繁重,使得无法提高行业科技及时有效防范和配合公安旅店行业治安管理。 另一方面,小旅馆肩负着配合公安部门做好流动人口管理统计的责任,但是很多小旅馆老板只在乎收租金,其他的一概不管不问,这给公安部门以后人口普查和治安管理工作带来不变,有可能错过了逮捕通缉犯的机会,最终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的损失。 综上所述,小旅馆急需要与公安机关建立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公安机关可以及时了解小旅馆入住人员的基本情况,而小旅馆这边也能第一时间收到公安机关发布的各种通告信息。 功能分析 《小旅馆旅客管理系统》主要就是针对小旅馆目前所面临的安全隐患以及公安部门缺乏有效管控的现状所提出的一套解决方案,主要功能描述如下: 旅客登记 E鉴通集旅客证件照片、入住时间; 信息发送 将旅客证件照片包含入住时间等信息无线发送至流动人口管理后台服务器; 信息比对 信息到达后台服务器后自动解析证件要素信息,完成后与原数据库比对分析,比对结果以列表形式显示在首页,发现在逃嫌犯或失踪人口等敏感人员立刻报警。 公告信息 接收公安部门发布的有关小旅馆行业的各种公告信息,及时了解本行业的安全资讯。

编辑本段公司简介

西安潜安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经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批准成立的高新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自公司成立以来,公司全体员工在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辛勤开拓,已经形成立足陕西、深入西北、拓展全国的战略格局。公司核心团队人员均长期从事大中型信息化项目建设,专注于各行业领域安全,以精准地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牵引,以技术创新为导向,以提升客户效率与安全工作为己任,广泛地开展多方位的技术合作,目前在医疗信息化建设、安防监控、电路分析、故障诊断、虚拟测试、潜在通路分析等领域的研发和生产已处于国内的先进水平。 主营业务系统集成;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及销售;通信、电子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服务;计算机网络工程;电子通信工程;网络技术服务等 公司目前主要经营业务有: 图形平台及其衍生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子、军工、航天、电力行业; 公安行业、军工领域信息化建设; 西安潜安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雄厚的资金实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在社会上树立起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受到了社会各界与广大客户的普遍信任与赞扬。公司决策层卓越的超前意识,全体员工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厚爱,使它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电力领域,成功实施陕西省电力系统所有供电局与变电站的一次图系统、智能两票管理系统,为坚强电网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撑; 在公安领域,成功实施覆盖陕西省所有派出所的公安系统标准化信息集系统,极大提高基层公安人员的工作效率; 在军工领域,研制完成图形化电路定量分析系统,其模拟器系统已成功应用到所有导弹武器型号;研制完成XX工业集团MES生产管理系统并应用,得到用户好评,预计今年在集团公司推广运用; 在航天领域,完成X型火箭控制系统潜在通路分析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 公司成立一年来,在知识产权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有: 2010年8月,公司被认定为软件企业(陕R-2010-0029) 2010年8月,公司镍铁合金自动配料控制系统V3.0登记为软件产品(陕DGY-2010-0060) 著作权6个 2010年3月,镍铁合金自动配料控制系统V3.0(2010SR024105) 2010年8月,协议化串口调试工具V2.0(2010SR066838) 2010年8月,头脑风暴思维图软件V1.0(2010SR066828) 2011年4月,图形化电路定量分析平台软件V1.0 2011年4月,潜在通路分析软件V1.0 2011年5月,标准化信息集软件V1.0 专著:复杂系统潜在问题分析理论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08.2 专利:基于景象识别的设备运行状态自动监控与识别装置(200710122654.1) 专利:基于模式识别的智能红外管道监控技术(200712037721.6) 专利:潜在通路自动识别算法 潜在通路定性分析系统 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边界扫描测试系统 科技进步三等奖 X型火箭弹上引控系统潜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航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电器系统虚拟测试与潜在问题分析及维修决策支持平台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国会议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外资并购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全球分析网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融资租赁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七章。报告依托全球分析网多年来对融资租赁行业的研究,结合融资租赁行业历年供需关系变化规律,对融资租赁行业内的企业群体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用定量及定性的科学研究方法撰写而成。

全球分析网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融资租赁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主要对融资租赁行业的市场环境、生产经营、供需渠道、企业竞争、市场价格影响、产品进出口、行业投资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详实系统地分析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融资租赁行业发展趋势做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预测。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进行投资决策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权威、充分、可靠的决策依据。

全球分析网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融资租赁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由全球分析网产业研究部与市场调研部共同完成,数据主要用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信息中心,工信部,相关行业协会、市场问卷调查,各种报刊杂志及网络公开信息二手资料进行桌面研究等综合整理。

全球分析网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融资租赁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用横向统计方法,在纵深挖掘融资租赁行业历史数据规律性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变化,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拟合方程,多种预测方法综合横向对比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融资租赁行业供给及需求变化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本报告所有数据更新到您征订时候为止。您若想对融资租赁行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融资租赁行业研发生产,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报告正文目录

第一章 融资租赁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租赁的定义及特征

一、租赁的概念与分类

二、租赁的主要形式介绍

三、从不同角度分析租赁的作用

四、现代租赁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融资租赁的基本概念

一、融资租赁的定义与特征

二、融资租赁的种类

三、融资租赁是现代租赁业的标志

四、融资租赁产生发展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融资租赁的比较分析

一、融资租赁与商业信用的比较

二、融资租赁与银行信用的比较

三、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比较

第二章 2011年国际融资租赁业投资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11年国际融资租赁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际融资租赁的起源及蔓延

二、国际融资租赁发展的特点

三、国外融资租赁业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浅析

四、国外融资租赁业的经济功能和竞争优势透析

五、国际融资租赁业的运作方式解析

六、国外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

第二节 2011年欧美地区融资租赁业投资现状分析

一、美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态势浅析

二、受累经济危机美国融资租赁业持续低迷

三、欧洲三国融资租赁业的基本状况

四、欧洲三国融资租赁业的特点透析

五、德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概况

第三节 2011年日本融资租赁业投资现状分析

一、日本融资租赁业发展演变

二、日本融资租赁业的中介组织介绍

三、日本融资租赁业的发展状况简述

四、日本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法律规范

五、日本融资租赁业发展的重点政策

第四节 2011年韩国融资租赁业投资现状分析

一、韩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进程

二、韩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状况浅析

三、韩国融资租赁业的监管制度透析

四、韩国融资租赁业的相关法律促进手段

第三章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

第一节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

一、2009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统计

二、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简况

三、2011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预测

第二节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业面临的社会环境

一、2011年中国社会民生环境现状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渐趋多元化

三、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已取得良好成效

四、我国中小企业主要融资渠道分析

第三节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业面临的产业环境

一、从紧信贷政策下租赁业的生存状态

二、推动我国租赁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中国租赁市场发展潜力无限

第四节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业面临的金融环境

一、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形势透析

二、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综述

三、2010年中国银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四、2011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第四章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业投资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概述

一、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融资租赁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回顾

四、我国融资租赁业进入健康发展轨道

五、融资租赁助力企业融资及产业升级转型

第二节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融资租赁业进入发展新阶段

二、中国融资租赁业持续平衡增长

三、银行系融资租赁业务扩展步伐加快

四、融资租赁业振兴规划浮出水面

五、中国金融租赁公司取得可喜成绩

第三节 2011年中国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发展概述

一、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基本情况

二、知名融资租赁试点企业发展状况

三、内资试点企业面临的主要瓶颈

四、促进内资试点企业快速发展的对策

五、内资试点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四节 2011年上海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分析

一、上海融资租赁业发展概况

二、上海融资租赁业积极应对金融风暴

三、2010年上海融资租赁业发展提速

四、上海融资租赁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五、上海融资租赁业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第五节 2011年中国产业转型中的融资租赁功能透析

一、本土企业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二、融资租赁的宏观经济效应浅析

三、融资租赁的财务效应分析

四、融资租赁的风险规避效应简析

五、融资租赁的设备促销功能分析

第六节 2011年中国金融机构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相关研究

一、金融机构进入融资租赁领域的动因浅析

二、我国商业银行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现状

三、金融机构进入融资租赁领域的制约因素

四、港资金融机构介入带来的挑战

五、金融机构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影响探讨

第七节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面临两大考验

二、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三、阻碍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五大因素

四、中国融资租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五、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

第八节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策略

二、推动国内融资租赁业快速成长的思路

三、促进中国融资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

四、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业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五、灵活运用物流手段解决融资租赁发展的难题

第五章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11年我国融资租赁行业总体发展情况分析

一、2011年我国融资租赁企业数量变化分析

二、2011年我国融资租赁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变化分析

三、2011年我国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规模变化分析

四、2011年我国融资租赁行业收入利润变化分析

第二节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供给分析及预测

一、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供给总量及速率分析

二、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供给结构变化分析

三、2012-2016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供给预测

第三节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需求分析及预测

一、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需求总量及速率分析

二、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需求结构变化分析

三、2012-2016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需求预测

第四节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供需平衡及价格分析

一、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供需平衡分析及预测

二、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价格变化分析及预测

三、2011年融资租赁行业发展预期及建议

第五节 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一、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二、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三、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四、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能力分析

五、2011年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效益预测

第六章 2011年中国飞机融资租赁业投资现状分析

第一节 飞机融资租赁的相关概述

一、飞机租赁业的基本分类

二、飞机融资租赁的形式浅析

三、飞机融资性租赁的两种模式

四、飞机融资租赁业务的特点

第二节 2011年国外飞机融资租赁业分析

一、美国飞机融资租赁交易模式简析

二、日本飞机融资租赁交易模式简析

三、德国飞机融资租赁交易模式简析

四、金融危机下国际飞机租赁业生存状态分析

第三节 2011年中国飞机融资租赁业分析

一、国内飞机租赁行业发展综述

二、我国飞机融资租赁行业发展速度惊人

三、中国飞机融资租赁市场亮点凸显

四、外资成中国飞机融资租赁市场主导力量

五、天津滨海新区率先发展航空金融租赁业

第四节 2011年中国飞机融资租赁的问题、对策及前景

一、国内飞机融资租赁发展滞后的原因

二、飞机融资租赁管理模式需改革创新

三、促进飞机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四、国内航空融资租赁业未来前景看好

第七章 2011年中国汽车融资租赁业投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汽车融资租赁的相关概述

一、汽车融资租赁的定义

二、汽车融资租赁的业务流程

三、汽车融资租赁的特点

四、汽车融资租赁的优势

五、汽车融资租赁的条件

第二节 2011年中国汽车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分析

一、我国汽车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历程

二、汽车融资租赁成为汽车金融公司核心内容

三、中国汽车租赁业迎来发展良机

四、中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务大肆展开

五、汽车销售领域首试融资租赁业务

第三节 2011年中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存在的问题

一、汽车融资租赁资金不足

二、汽车融资租赁发展的平台不成熟

三、汽车融资租赁风险控制难度大

四、汽车融资租赁业配套法规不完善

第四节 2011年促进中国汽车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对策

一、拓宽汽车租赁企业的融资渠道

二、加强汽车融资租赁业的风险控制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融资租赁方案

四、灵活处理融资租赁汽车的产权

第八章 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业投资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概况

一、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总体形势

二、2011年我国工程机械行业运行状况

三、前10月工程机械行业经济运行简况

四、中国工程机械自主创新成就卓著

五、我国工程机械市场开局良好

第二节 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工程机械融资租赁的意义

二、工程机械行业亟需加快拓展融资租赁业务

三、我国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业务面临大好时机

四、2011年我国首现工程机械海外融资租赁案例

第三节 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与银行按揭的比较分析

一、服务方面的差异

二、客户群体的不同

三、费用对比

四、风险管理

五、资金来源

六、制造商的抉择

七、代理商的困惑

第四节 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与融资销售模式的区别

一、融资租赁与融资销售的定义比较

二、融资租赁与融资销售的运作模式浅析

三、工程机械行业特征角度

四、设备的提供方角度

五、工程机械用户角度

第五节 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融资租赁的操作风险与防范

一、风险预测

二、风险预警

三、风险预防

四、风险锁定

五、风险转移

六、风险化解

第六节 2011年中国机床融资租赁业发展分析

一、机床融资租赁的相关概述

二、机床融资租赁业面临的问题及制胜策略

三、机床融资租赁的典型案例评析

四、机床融资租赁业发展潜力广阔

第七节 2011年中国工程机械融资租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工程机械融资租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二、大力推广融资租赁销售方式的策略

三、加快推进工程机械融资租赁业务的建议

四、金融从紧政策下工程机械融资租赁的出路

第九章 2011年中国其他领域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第一节 2011年中国船舶融资租赁业投资现状分析

一、船舶融资租赁的定义及优势

二、船舶融资租赁的运行模式分析

三、世界船舶融资的现状分析

四、我国船舶融资租赁公司的相关规定

五、船舶融资租赁业发展前景光明

第二节 2011年中国医疗设备融资租赁业投资现状分析

一、医疗机构的主要租赁模式探析

二、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发展动因

三、医疗设备融资租赁的市场需求状况

四、融资租赁在医疗市场的应用分析

五、我国医疗设备融资租赁面临的主要难题

第三节 2011年中国包装印刷设备融资租赁业投资现状分析

一、印刷设备融资租赁业发展概述

二、增值税转型对印刷设备融资租赁的影响探析

三、包装印刷设备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前景透析

四、印刷设备融资租赁业的机遇与挑战

第四节 2011年中国半导体融资租赁业投资现状分析

一、我国半导体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

二、芯片制造业首现融资租赁模式

三、融资租赁提升中国半导体行业竞争力

四、融资租赁有助于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五节 2011年中国铁路运输设备融资租赁业投资现状分析

一、相关概念介绍

二、铁路运输设备融资租赁模式的内涵界定

三、铁路运输设备融资租赁模式的参与方

四、委托一结构化共享式模式分析

第六节 2011年中国IT设备融资租赁业投资现状分析

一、IT设备融资租赁对现代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二、IT设备融资租赁业的优势解析

三、IT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前景探讨

第十章 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第一节 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相关概述

一、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功能介绍

二、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优势浅析

三、中小企业融资租赁的效应透析

第二节 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分析

一、中小企业开展融资租赁的必要性

二、中小企业发展融资租赁业务的可行性

三、中小企业开展融资租赁的三大阻碍

四、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五、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发展的思路

第三节 2011年中国中小型施工企业开展融资租赁的五大利好

一、融资租赁能有效解决中小施工企业的内在矛盾

二、融资租赁能盘活中小施工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融资租赁可以缩短资金使用周期

四、融资租赁符合中小施工企业的工作需要

五、融资租赁助推中小施工企业产业升级

第四节 2011年中国中小企业机器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分析

一、中小企业机器设备融资租赁的优势

二、中小企业机器设备融资租赁业务的实践效果

三、中小企业机器设备融资租赁面临的难题

四、开展中小企业机器设备融资业的建议

谁有2014版汽车后行业发展现状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或者2013版也可以

外资并购与产业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为我国提供了巨额资金,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生产技术、全球营销网络和企业管理经验。尤其是外资并购对于改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再造微观市场主体,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民族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外资并购后可能形成的优势垄断地位,对民族企业形成较强的进入壁垒,挤压民族企业生存空间,抑制产业技术创新激励,将对我国产业安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近年来,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直指产业控制权,并呈现出新的趋势:一是必须控股,二是并购对象是行业龙头企业,三是未来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条是跨国公司在我国并购的普遍要求。外资在我国的并购还出现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与投资公司或基金之间的联合行动。 一、外资并购新动向 1.外商投资企业独资倾向显著增强,跨国并购逐步成为外资进入的重要方式。随着我国投资环境逐步完善,市场前景日趋看好,外商独资比例不断上升。自19年以来,外商独资项目已经超过合资项目,在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方式中居于首位。即使外商起初取合资方式,待合资企业进入成熟期、业绩稳定后,外方便开始通过增资扩股方式,谋求对企业的控制权。目前,我国超过8成以上的外资项目取独资方式。外商用独资或控股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其母公司的投资战略,使其在华的投资项目融入全球布局之中,并满足技术和市场内部化的需要。外商投资企业这种股权变动的趋势也符合全球跨国公司投资的一般规律。 2.外资进入渠道明显增多。一方面,“十一五”以来,我国稳步实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境内证券市场。截至2012年4月,我国共批准163家QFII机构。外管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16日,共有133家QFII合计获批投资额度251.93亿美元。另一方面,尽管我国仍实行资本项目管制,但国际上各类投资主体对我国经济普遍看好,并利用种种渠道(包括合法的和不合法的)大量向我国市场注资。国际金融学会(IIF)预测,2011年全球资本将有10410亿美元流向新兴经济体,2012年将达10560亿美元;中国是最大的国际资本净流入目的地,约占新兴经济体吸引资本总量的四分之一。除了传统意义上的FDI外,流入我国的外资还包括投向股票市场的资金以及银行间的资本流动。自2008年以来,我国一直是国际私人资本最大的目的地,预计2010~2012年私营资本净流入约2500亿美元,将是巴西的近2倍,是印度的近3倍。 3.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从投资主体构成看,长期以来,跨国公司作为FDI的主要载体,是我国吸收外资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私募基金和其他财务资本开始加速向我国实体部门渗透,试图对国内有潜力的企业注资或直接进行收购,并逐步成为跨国并购中重要的主体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亚洲最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之一。2010年,私募基金在我国进行投资和收购的金额达到180亿美元,较2009年大增57%,其中人民币基金占比为46%。一些国外私募基金将国有企业视为主要目标,如凯雷收购徐工,黑石收购蓝星集团,新桥收购深发展等。同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也成为私募基金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9 年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开启为私募基金提供了最佳的退出渠道。 除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外,国外主权基金也成为我国FDI的新来源主体。如新加坡直接投资有限公司联合KKR基金、中金公司出资1.6亿美元收购远东租赁20%的股权等。从主权基金在华投资动向看,规模快速扩张的中国商业银行对境外投资机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不少商业银行开始引进国外投资银行、主权基金等战略投资者。目前,包括淡马锡、卡塔尔投资局、科威特投资局在内的主权基金都持有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成为其重要的境外股东。利用外资多元化有利于优化我国企业的治理结构,带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改善高端服务业的人才供给,但同时,境外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多元化也对我国外资政策提出了新的监管要求。 4.并购大型龙头骨干企业趋势明显。这些龙头骨干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拥有的品牌优势、完善的营销网络和较大的市场份额,备受外资企业的青睐。通过并购进而控制这些龙头骨干企业,外资企业可充分利用其优势,节约开拓某一行业所必须的成本,顺利地占领甚至垄断该行业的市场。近年来,外资并购多是在国内处于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通过强强联合,控制国内行业。食品、餐饮、家电等各行业的骨干国产大企业纷纷被“攻陷”。关系到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骨干优势企业被大量并购,将直接造成产业控制力下降,对我国产业安全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造成一定冲击,进而加大我国经济的安全风险。 5.外资并购正在由制造业向金融、零售、高新技术服务业转移。加入WTO后,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已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其中,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分销等服务部门均已向外资开放。据商务部2012年1月18日发布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552.43亿美元,同比增长20.54%,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7.62%;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521.01亿美元,同比增长5.06%,占同期全国总量的44.91%。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占整体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表明外商投资正在向我国服务业转移。外商加大向服务业投资的力度,对我国经济发展与国家经济安全,是一柄双刃剑。 二、外资并购带来的产业风险 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战略性产业控制力受到外资并购的明显损害。我国大豆行业由于被外资控制了加工、销售和进口渠道,已经基本上失去了产业控制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不少骨干企业已经被外资并购,由于装备制造业行业分工较细,一旦骨干企业被外资整体并购或控股并购,意味着该行业基本被外资控制;外资对我国流通主渠道的控制将直接危及国家金融,进而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对经济安全有重大影响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如装备制造、微电子、轿车、石化、金融、信息服务等对国民经济具有较高关联性、带动性的行业被控制,则将对我国整个产业体系的安全造成重大威胁。 1.控制市场,形成行业垄断。通过并购国内企业获得垄断地位,是跨国公司选择并购方式进入我国市场的重要原因。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资金、技术、管理、品牌、信誉等优势,能够快速地进入利润较高的产品领域,并迅速扩大其在我国市场的占有率和市场份额,进而垄断或意图垄断国内的一些产业。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我国28个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例如,玻璃行业中最大的5家企业已全部为合资,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5家电梯生产厂家由外资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 11家已与外商合资,化妆品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20%的医药行业在外资手中,汽车行业销售额的90%来自国外品牌。这些数据表明,外资通过并购实质上已控制着我国多个重要的行业,这将削弱我国对该产业的调控力,影响我国产业的自主发展及完整产业链的形成,进而威胁我国的产业安全。 2.控制核心技术,引发路径依赖。保持技术垄断尤其是对核心技术的垄断是跨国公司获得垄断利润的关键,它们一般都会取一切手段防止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外溢。我国企业要想通过示范和模仿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非常大。事实证明,我国引进外资初期奉行的“以市场换技术”政策,是以沉重代价换回来的一些低端技术,而尖端技术和高新技术则寥寥无几,致使我国企业被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此外,很多外资在并购国内企业时,要求国内企业放弃研发部分的控制权,使其依附于外资母公司研发机构所提供的技术,从而形成对国外技术的路径依赖,进而削弱和磨灭了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许多产业的产品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新经济技术标准和关键零部件,如电视机、洗衣机、空调、汽车等产业。高新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创新能力仍由外资母公司控制,这种格局长期发展下去,必然影响和削弱我国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威胁我国产业发展的独立性。 3.民族品牌灭失,外资品牌充斥我国市场。上世纪90 年代以来,一些跨国集团利用中方企业急需资金、技术的心理和品牌意识薄弱的缺点,开始了频频并购中国民族品牌之路。1994 年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1996 年活力28 与德国美洁时公司合资;1998 年雀巢收购国内鸡精行业第一品牌上海太太乐80%股权;2000 年乐百氏92%的股权被达能公司收购;2003 年南孚电池72%的股权落入吉列手中;2003 年法国欧莱雅收购小护士;2006 年法国SEB获得苏泊尔52.74%控股权;2006 年美国高盛收购中国肉类第一品牌双汇;2008年强生宣布完成对大宝的收购;2010年法国科蒂集团收购丁家宜;2011 年12 月,雀巢公司收购徐福、银鹭食品各60%股权;2012年,美国百胜餐饮集团收购小肥羊93.22%股权等等。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后,控制着我国品牌的销售,减少或终止技术开发投入,降低产能,导致国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同时,外资企业以自己的品牌来取代我国品牌,迅速占领了我国品牌的原有市场空间,导致民族品牌不断萎缩;也有的外资企业将本土原有商标定位于低档产品上,造成我国商标价值下降。最终结果就是大量外资品牌充斥着我国市场,许多国人曾经耳熟能详的知名民族品牌不仅没有在外资并购中壮大自己,反而被削弱,甚至被消灭。据统计,我国90%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使用的是外国投资方的商标。我国民族品牌大量消亡,致使国内企业沦为外国知名品牌的加工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产业的品牌控制力。 4.体制机制不完善,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纷纷以资产并购和股权并购的方式,对我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并购。由于我国目前产权交易还很不规范、国有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地方的引资冲动等,使得外资在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问题。一是国有资产在资产评估中流失。由于我国资产评估制度还不完善,资产评估机构不规范,评估方法不科学,评估技术不规范,容易忽视或低估漏估无形资产的价值,出现了或低价或无偿出让品牌、商业信誉、原材料供货渠道、产品销售网络等无形资产的问题,致使我国企业资产廉价出让现象在全国十分普遍。二是国有企业代理人问题。我国的国有企业治理是一种多层次等级式的“委托——代理”模式。这种较长的“委托——代理”模式,催生了外资并购活动中国有企业代理人的逆向选择、寻租、道德风险、内部人控制等行为和问题,这些不法行为和问题也正是并购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三是地方的因素。地方引资心切,视外资注入和市场保障更重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我国企业的自主发展,在谈判过程中一味地降低并购条件,结果让外资立于不败之地,使国有资产的流失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 5.投机套利,恶意并购。与投资于实体经济的传统FDI不同,QFII、私募基金和各种热钱的兴趣点在于短线投资和套利,对国内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就业和税收的贡献很小,甚至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从私募基金在我国投资的行业结构看,进入我国市场初期,私募基金主要投资于国内的互联网等高技术行业,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把收购的目标转向了传统行业。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钢铁、装备制造、机械电子、化工等重化工业保持着较强的扩张动力,这些传统行业仍将是私募基金最有兴趣的投资领域,而传统行业中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成为私募基金收购的热门目标,这对传统领域的产业安全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对被并购的企业而言,私募基金本身并不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其所有权优势只是体现在提升企业的短期业绩上。由于私募基金追求套利的本质注定其并不会关注被收购企业的长远发展,私募基金并购后往往通过大规模削减非核心业务等手段,在短期内改善被并购企业的财务报表指标,提高企业的市值,再借机高价卖给其他企业或通过IPO公开上市,这种短期行为难以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而私募基金在接手公司后的整合诸如裁员等行为,也有可能损害企业的社会效益。对于国内一些创新型的中小企业,私募基金注资虽然为其规模扩张提供了资金支持,但私募基金的套利倾向有可能诱使这些企业偏离创业方向。一旦企业创始人也参与,将损害企业创新的积累,甚至导致企业“夭折”。另外,由于被私募基金收购的企业在业绩提升后往往会到国外IPO上市,致使并购对象上市后的最终受益者以国外投资者为主,国内投资者并没有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收益,进而给国内的金融市场造成一定损失。 2011年以来,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放缓,国际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多。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加之国内房地产等宏观调控政策趋紧,国内实体企业普遍利润下滑,且诸多热点城市房地产投资受限,房价出现下滑态势。在这种情况下,私募基金并购投资活动追逐短期获利的性质进一步显现。最近一段时期,这类投资者撤出我国市场的动作频现。商务部2012年5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FDI已连续6月负增长;2012年1~4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378.81亿美元,同比下降2.38%。为此,应加强对国内热钱流量和流向变化趋势的分析预判,做好相关预案和应对措施,加强监管,防止资本流动剧烈变动对宏观经济稳定造成负面影响。 三、构建国家产业安全防范体系的对策 发达国家外资并购发展比较早,对于产业安全防范有丰富的经验,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产业安全防范体系。美、德、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安全防范体系,都是法律主导型产业安全防范体系。其核心内容是规范外资并购的法律体系,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设立了审查外资并购的专门机构,依赖法律基础直接负责外资并购的审批,加强重点个案的处理能力。同时,发达国家在其法律体系中对于外资并购的产业限入、外资控股权程度、垄断性并购的判定,以及外资并购的审批程序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这样,使外资并购审查目标更明确,可操作性也更强。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应对外资并购、维护产业安全的成功经验,在对外开放的前提下,构建产业安全防范体系,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维护我国的产业安全。 1.制定《外资并购反垄断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第一,《反垄断法》为我国在外资并购过程中的反垄断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整部法律对外资并购进行规制的法律条款只有一条,许多重要的内容并没有予以体现。应出台《反垄断法》实施细则,完善配套措施,设立具有高度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外资并购反垄断执法机构;建立反垄断诉讼机制,如可借鉴美国反垄断法的规定,建立公益诉讼机制。第二,鉴于外资并购的特殊性,并根据我国市场的实际和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的现状,可在《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反垄断法》的基础上,制定一部统一的、涵盖外资并购反垄断各方面内容、效力维权较高的《外资并购反垄断法》。该法在内容上,应全面规制并购活动导致的垄断问题及其所有环节。第三,进一步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并购法》、《证券法》、《公司法》,加强《商标法》、《专利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维护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有效遏制跨国公司在我国的违规违法行为和不正当竞争活动,督促跨国公司实践其应尽的社会责任。 2.事前审查与事后监督相结合。2011年2月,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的通知》,提出将建立外资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外资并购安全审查的法规制度。2011年3月4日商务部颁布了《商务部实施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安全审查制度有关事项的暂行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安全审查的申请程序、审查处理等方面的规定,标志着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的正式建立。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健全外资并购的法律规范,细化其中的具体内容,加强执行能力,要掌握适时适度的原则,既不能滥用,又不能不用,力争在实践中日臻完善。 建立与完善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只是做到了事前工作,而对于外资并购之后的企业行为,也应保持足够的警惕性,对其利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举动应进行实时监控。从国外立法和实践看,大多规定了并购完成后对企业限制竞争效果的持续审查制度。为了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外资并购对我国市场带来的限制市场竞争的后果,参照国外的立法,我国也应设立外资并购的事后监控制度。并购企业在并购完成时和完成后的一定年限内,应定期向国家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并购后企业的控股情况。一旦外资所持股权比例超过国家规定的份额,反垄断执法机关有权认定其违法,可解除收购或强制外商向国内相关企业出售其股份,以弱化其控制地位。 3.加强对外资并购的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我国企业,必须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产业政策法规的要求。对我国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鼓励海外企业进入,否则就会形成对国家产业政策的冲击。第一,我国应根据产业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外资产业政策。第5次修订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已于2012年1月30日起施行,这有利于积极引导外商投资方向。第二,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外资并购的监管,引导和规范外资并购活动,建议出台《产业政策法》。在产业政策的方案中,对外资企业特别是外国金融资本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控股,应根据行业和产品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明确所要禁止、限制和勉励的领域。同时对那些断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领域应严禁将行业特许权出让给外商,对既已出让的部分行业应限制外籍所有权的扩大。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国家可用逆向的“股转债”,使其变为债务,逐步加以清偿。第三,深入了解私募基金并购或注资国内企业以及利用外资主体多元化的新动向,对这类并购案例进行梳理,掌握其并购动机和并购运作方式,积极引导与有效监管相结合,以趋利避害。 4.建立产业安全监测体系,加强产业安全预警。外资并购引发的产业风险测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可根据其形成机理及导致的后果,同时考虑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设立产业安全监测指标体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动态性指标:外资市场占有率、外资品牌拥有率、外资控股率、外资技术控制率、技术源外生率等。根据这一指标体系,定期预报国家产业安全形势,及时反映国家经济安全的异常征兆,并提出防范损害我国经济安全行为的具体措施等。 5.加强创新环境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甚至是国家实力的核心体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需大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营造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和文化氛围,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彻底改变“做创新不如搞模仿”的基本环境,让企业形成加强专利建设和保护的明确预期。我国要真正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培育和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使企业具有内在的创新动力和自主创新的使命感,对技术创新产生内在的需求,使技术创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彻底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 6.健全体制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一是完善资产评估法规,规范资产评估程序和制度,严格执法,加强对资产评估的监管,做到资产评估的公正科学化,保证国有资产评估价值合理准确。二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严格审查评估机构资格,核查评估结果,保证评估质量,避免“暗箱操作”。对并购中发生的国有资产流失案件,要协同有关部门进行严肃查处,坚决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三是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把国有企业代理人的经济利益长期化。完善内外部约束机制,严格规定各级代理人的职责和义务,强化代理人的责任意识;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对国有企业代理人的外部约束。 7.提高民族品牌保护意识。民族品牌是经过多年苦心经营、精心打造,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甚至在国际市场也有了名气的优秀品牌,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决不能轻易地将民族品牌拱手相让,对一些恶意收购有损知名民族品牌的申请坚决不予批准。此外,要给予各行业处于领导地位的民族企业在税收上、资金上、并购上同等的待遇与地位,扶持本国有实力的民族企业发展壮大,成为百年老店、中华老字号。还要鼓励同行业之间加快重组和联合的步伐,加快发展和组建我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战略联盟共同抵御外资吞并或恶意收购,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品牌强国。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

2005-2012年,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率均在10%-20%左右,复合增长率为15.80%。影响汽车保有量的最大因素:一是我国汽车的销量;二是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三是居民的收入水平。2012年7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交通运输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

前瞻《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汽车后市场的营业额为880亿元,到2009年增加到2400亿元,2012年增至4900亿元左右,年复合增长率为26.9%。影响汽车后市场需求的两大因素是:汽车保有量和汽车产业链利润结构。在汽车保有量方面,到2020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到甚至超过2亿辆。在成熟国家的汽车产业链中,汽车后市场的占到50-60%,而我国目前只占到10%左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前瞻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汽车售后服务占汽车经销商净利润的比重将逐渐上升,售后市场规模仍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到2015年国内汽车后市场规模达到800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