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在国内环保级别国6的标准怎么规定的?以及有哪些车达到标准?

2.12万C6只是开始!大量品牌开始疯降 今年买车才是最值?

3.13万买天籁,三家大牌买一送一,除了降价,合资无路可走?

4.日产尼桑质量如何?

楼兰汽车2023款价格表_2021楼兰新款价格

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先有特斯拉多轮降价,后有国内多车企接连跟进,再到近期东风系旗下品牌率先掀桌“大甩卖”,与众多合资品牌掀起降价“飓风”,12万元买C6、不到12万能买到楼兰、凯迪拉克最高优惠达到13万元……车市越来越“疯魔”。

东风系3月大促;来源:各企业公开信息

而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车企降价从来都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压力会一级一级传导。过往多年,这一点已经被证实过无数次了,今年初特斯拉连番降价后供应商所面临的处境,也很能说明问题。

今年2月,据路透社报道,有行业官员表示,汽车行业的一些供应商已经在苦苦挣扎,特斯拉进一步降价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一位代表车企供应商的律师也提到,“他们最终会试图从我们中的一个身上挤出(压价空间)来。”

因此,如无意外,车企这波大尺度降价,也注定会波及到上游供应链企业。

再被压价是大概率,供应商压力增大

对于供应链企业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无外乎是,被车企进一步压价。

其实,这并非什么新鲜事儿。车企近乎每年都会要求供应商进行所谓的“年降”,且幅度一般在3%-5%左右,这几乎已经成为行业惯例。

当然随着车企降本需求越来越迫切,近几年很多供应商所面临的年降要求也随之提升。

广岛铝工业(南通)有限公司相关人士告诉盖世汽车,今年车企提出的降本要求与例年相比没有变化,“约8%”。据悉,该公司主要涉及发动机及变速箱的铝合金壳体、变速箱阀体、电动马达壳体的高压压铸、加工等业务。

一家主营ABS、ESC、安全气囊及车身稳定阀控制系统等产品的供应商也表示,今年车企年降比例大概在3%-10%

另据一家主要提供车载通讯模组、T-box、OBD等产品的供应商透露,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国内供应商在车厂端的竞争逐年增加,2022年部分车厂对上游供应商的降价诉求高于往年,“按照行业惯例,车厂要求上游供应商年降通常在5%左右,2022年实际要求要超出该范围。”另外,今年车企的降本目标经过多次沟通确认,已经完成,“比例在5%-10%之间。

此外,一家主营电磁阀、储液罐、气液分离器等产品的供应商透露,“疫情三年公司都没给客户降价,但今年最多的要求降20%以上。

盖世汽车近期发起的相关调研,也揭示了车企年降比例的大范围上涨。此次调研共收到近2000份有效调查结果反馈,其中近74%的用户表示,相较往年,今年车企提出的降本要求提升了,仅有10%左右的用户表示“没有提升”。

而问题是,这一情况,还发生在当下这波降价潮之前。如今车企“大打出手”,疯狂降价,给供应商带来的,恐怕是更为猛烈的压价。

在上述调研中,针对“越来越多车企大降价,您认为接下来车企会否进一步提升降本要求?”这一问题,有九成参与用户表示,会进一步提升降本要求。这意味着,即便今年初年降比例并没有提升的供应商,接下来也很有可能面临更高的降本要求。

在相关访中,盖世汽车了解到,当前降价潮之下,已有车企向供应商“下手”。前文提到的一家供应商就表示,车企开启降价潮,对公司有影响,已经有客户要求公司大幅降价。

当然也有一些供应商表示,公司暂未受到影响。但即便是这些供应商,也认为接下来影响会逐渐体现,“早晚都会来的”。

一家主要提供汽车变速箱、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等产品的供应商表示,当前降价潮暂时对公司影响不大,但预计在年底会体现出来。此外也有供应商透露,这一情况会影响到公司的订单量,“订单会减少40%。”

如此形势之下,供应链企业显然很犯难。

有业内人士表示:“议价能力高的供应商还好,议价能力弱的,恐怕毫无回击之力,要么默默承受,即便这可能会使其面临亏损,要么直接丢单。”

这一点我们从去年一些零部件供应商的业绩中也可以明显看出。同样是动力电池厂商,宁德时代在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07.29亿元,尽管同比增速不及营收增速(152%),但也近乎翻番,而再看孚能科技,营收虽同比大增231.67%至116.09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却亏损9.18亿元。

如此明显的差距,便事关议价能力。孚能科技在其财报中也坦言,2022年以碳酸锂为代表的主要原材料价格较上年大幅上涨,导致公司产品成本上涨,公司虽与主要客户建立了价格联动机制,但与部分客户的价格联动机制调整未达预期。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议价能力较强的供应商,在降本这件事上也不能松懈。毕竟即便抛开近期车企大降价这一“突发情况”,供应链降本也是十分紧迫且又长期持续的挑战。特斯拉已经喊出“下一代汽车平台”要再降低50%的成本,无论是车企还是供应商恐怕都要紧张起来,在降本这件事上花更多功夫。

来源:特斯拉

国产化、规模化、自动化……哪一方式更奏效?

那么问题来了,供应链企业要如何进一步降本?

在前文提到的调研中,盖世汽车发现,供应链企业的降本思路通常有以下几种:压低原材料购成本,选用成本更优的上游原材料,布局上游供应链,提高国产化率,提高生产规模,产品/系统集成化、模块化,减员增效以控制人力成本,提升数字化等。

其中投票率较高的是:压低原材料购成本(19%)、选用成本更优的上游原材料(14%)以及提高国产化率(17%)、减员增效,控制人力成本(17%)。

大家应该都知道,宁德时代一直在加强上游供应链布局,近两年更是通过“买买买”拿下了不少矿。目前,一些相关布局已起效,这从其近期推出的“锂矿返利”便不难看出。

该的核心条款是:未来三年,一部分动力电池的碳酸锂价格以20万元/吨结算,与此同时,签署这项合作的车企需要将约80%的电池购量承诺给宁德时代。据悉,该正稳步推进,目前与相关车企的协议签署已进入实际性阶段,预计最月底达成。

于宁德时代而言,布局上游供应链的举措似乎很有效,不过对于其它供应商来说,可能并非如此。在此次调研中,仅有8%的用户投了这一选项。

究其原因,可能因为布局上游供应链,既要进行大量的投入,又要有相关的技术储备,且需承担极大的风险。另外,相对于电池厂商,传统供应商在上游供应链挖潜时间更长,剩余空间可能已经有限。

相对而言,压低原材料购成本、选用成本更优的上游原材料的方法,或许更奏效。尽管车企向上游转嫁成本的做法,让供应商怨声载道,但似乎谁都难以避免向更上游供应商施压。

推高国产化率也是行之有效的降本策略之一。以往多年,特斯拉等一众车企及供应商均通过国产化进一步优化了成本,且仍在继续推进。

前文提到的主营电磁阀、储液罐、气液分离器等产品的供应商就表示,公司接下来优化成本的方式,主要是国产化,以及切换更便宜的供应商。

主要提供车载通讯模组、T-box、OBD等产品的供应商亦提到,公司降本的方式主要有物料购的降本、器件选型替代(尤其是引入更多国产替代半导体材料)的降本。

另一家涉及发动机、变速箱、电机、电池等领域诸多产品的供应商谈及降本策略,除工艺优化外,也提到了原材料的国产化。

“减员增效,控制人力成本”这一方式更为直接。另在相关访中,也有多家公司提到,“使用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通过完善集中式的自动化生产来降低劳务成本”,这也是类似的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研中“提升生产规模”这一选项投票率并不高,毕竟这与诸多因素相关,难度并不小。但正如东吴证券分析师黄细里在相关报告中所提到的,供应链消化主机厂降本方法之一,便是提升规模效应(成本摊薄),包括主机厂销量预期兑现度增强,减少单一大客户依赖度等。

在近期盖世汽车主办的2023第四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上,法雷奥中国区购副总鄢巍也提到,降本增效的思路之一是增加量,“有量以后效率就会改善,但容易回到做双货源、多货源阶段,分散精力。但在一些特殊产品上面可以考虑做一些,帮助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降低成本需要有一定的量的支持。”

事实上,对于盈利水平较好的特斯拉和宁德时代来说,规模效应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就特斯拉而言,Model3、Y规模化量产后,尽管车辆均价下降,但规模化效应摊薄了单车人工成本与固定资产折旧。

技术降本更靠谱,需持续挖掘新思路

相对于上述一些相对常规的降本操作,更为不可替代或者说长期可行的方式可能是技术降本。

正如法雷奥中国区购副总裁鄢巍近期所说,要持续加强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方式带来成本下降,才是可持续的成本。”

一家主营高精度深冲和精密零件冲压等产品的供应商在接受盖世汽车访时亦表示,研发新技术、优化,将有助于厂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这一点,我们从特斯拉的相关做法中也可以看到。在近期特斯拉2023年度“投资者日”上,特斯拉不断强调降本,且其展示的七种降本方式中,占据核心的就是技术降本。

例如,通过电池技术迭代(升级到4680及CTC底盘),特斯拉单车已节省约1-2万元,后续潜力约1.5万元;通过一体化压铸,单车已节省约2000-5000元,后续潜力约5000-8000元;通过精益设计降本,单车已节省约6000-8000元,后续潜力约2000-3000元。

Mode Y 后地板一体化压铸流程;动图来源:特斯拉电池日直播截屏

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近日接受媒体访时亦指出,零跑目前70%的整车成本基本上是全域自研的,随着2023年销量的增长,带来很大的溢价,同时零跑还做了很多创新,希望通过创新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

例如,同样是用8155芯片,大家可能只做了座舱一个功能,零跑把四个摄像头的环视、阿嘉米斯的调音等更多功能也集成进去,就比别人节省了1000多块钱。

他还提到另一个重要的成本策略:平台化的架构。零跑已经在电池、电驱、电控,包括整车各个方面共享化、平台化,未来上规模以后,成本优势会越来越凸显。

特斯拉等车企的实践,给相关供应商提供了一些思路,也需要相关供应商的齐头并进。正如前文提到的一家供应商所说,相关企业需要在车企同意基础上,推动某些技术更改,在保证质前提下优化成本。

事实上,供应商们也早已在挖掘新思路,推动技术降本。且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软件在整车中占比越来越大,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行业研究报告,预计智能汽车软件成本在整体汽车成本中的占比将从2022年的15%-25%,上升至2026年的35%-45%,由此软件降本的空间也被拉大。

在前文所提到的调研中,仅有4%的参与用户认为硬件降本还有很大空间,超三成的用户认为还有一部分空间,超五成的用户表示已经基本没有空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有六成参与者表示,软件降本有空间,其中近三成表示空间很大。

且无论是从此次调研结果,还是从众多供应商近两年的动作中,我们都不难看到,已有很多供应商从软件层面推进降本。

举例来说,一些供应商通过加速OTA“上车”,助力车企降本。有业内人士指出,远程软件升级可以为车企节省数十亿美元的成本,而功能性软件升级新带来的收入,将远远超过部署OTA功能的成本。

也有一些供应商通过软件及硬件层面的优化推出行泊一体等更具成本优势的产品方案。据相关供应商测算,对比1V1R+APA方案,行泊一体方案能够降本20%-30%。

总之,软件降本大有空间,相关思路也可以说比比皆是,供应商们还需持续挖掘。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盖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现在国内环保级别国6的标准怎么规定的?以及有哪些车达到标准?

都说人生有“四大喜”,前两喜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而我认为人和车相关的有两悲:“买完就降价,新车出问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降价是喜闻乐见的好事情,但如果“消费”这一动作是在“降价”之前,甚至刚消费完就降价,就很难“喜乐”起来了。

最近国内汽车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动荡,一股降价浪潮迅速形成,并席卷了汽车圈“半壁江山”。汽车市场这潭水,更浑了。

乱象

我老家县城有条街上挤满了服装店,每年春节前夕,我都会带着爸妈到这条街上逛逛,类似“原价XXX的服装,现在只要XXX”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

走进这些小服装店,你会发现铭牌上标的价格都不便宜,但不需要花费多少工夫,就能将价格砍到5折以下。相对于这些杂牌服装,汽车的定价要规范得多。

国内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每个汽车品牌都找到了合适的售价区域,对于什么级别车型该卖什么价,大家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默契。

最近湖北武汉出现的“12万的雪铁龙C6”显然打破了这一默契,作为一款合资中型轿车,它的尺寸快赶上中大型也就算了,这次价格更是直接越过了合资紧凑级,闷头冲进了国产紧凑级的“势力范围”。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还得从去年湖北推出的一项购车活动说起。

2022年,湖北省财政厅、商务厅、经信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开展促进汽车消费活动的通知》,原本这次活动的时间是2022年6月至12月,但在到期前,延长到了2023年3月31日。

活动时间延长,真相只有一个:去年六个月期间的活动效果没有达到预期。

眼看着又到活动截止的3月份了,想必是觉得效果依然不怎么理想,于是3月以来,武汉经开区联合东风汽车旗下车企携手开展一波让利促销活动,下了一剂猛药,“12万的C6”应运而生。

“12万的C6”指的是雪铁龙C6的入门版本“共创版”,这款车型的指导价是21.19万元,当地和车企共补贴9万,相当于裸车只要12.19万元。

起初,尽管这个活动出售的车型必须上武汉车牌,但外省消费者也是可以购买的,只是得一次性付清按原指导价落地的约24万元车款,9万元的补贴一个月以后返还。

没想到这波活动很快吸引到了全国众多目光,导致当地的C6供不应求,生产C6的工厂都被掏空了!于是后续开始增加户籍、社保等方面的限制,甚至出现了经销商向消费者追加数万元保证金的乱象,据说是为了防止黄牛介入。

抛开这些限制不谈,优惠是实实在在的,12.19万元的裸车价加上购置税、保险、上牌费这些,C6共创版实际上的落地价也就在14万元左右。而此前不久购买同款车型的车主,落地普遍花了18万元左右。

湖北此次“政企综合补贴”,涉及到的品牌不止东风雪铁龙一家,车型也不止C6一款,只不过这款车高达9万的补贴看起来最为突出。

自湖北以后,全国多个地区、多家车企掀起降价浪潮,据相关统计,降价车企的数量已超过了40家,某些经销商更是搞出了“买一台送一台”的噱头,比如买楼兰送轩逸、买bZ4X送威驰...

对于待购的消费者而言,其实降价潮带来的并不全是喜悦,相反,这种乱象造成了一种不安定感。一方面,部分消费者觉得这是购车的好时机,另一方面,又不确定是否会进一步降价。

近期不少车企推出了“90天内保价”的政策,显然是考虑到了消费者的这种复杂的心理,毕竟谁都不想做买完就降价的“冤种”。

起因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携妻子参加指挥一场在波斯尼亚举行的军事演习,没成想演习结束后遭遇塞尔维亚杀手行刺,夫妇二人双双身亡。

这件事史称“萨拉热窝”,其造成的后果是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浪潮。

萨拉热窝被普遍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也就是直接原因,但其背后是各国之间酝酿了许久的矛盾。最近汽车市场的这波浪潮,“12万的C6”也算是导火线,根本原因也没那么简单。

我们看看在降价浪潮中表现最积极的一些品牌、车型,不难发现他们的有着一个共同点:面临着巨大的销售压力。

东风旗下的合资品牌雪铁龙、标致降价的车型比较多,是因为它们整个品牌的销量都不怎么样;日产和丰田等品牌的整体销量虽然可以,楼兰、bZ4X这些车型却不怎么卖得动,所以优惠才会接近“买一送一”的程度。

聊到这你可能会说:“豪华品牌BBA都加大了优惠力度呢”。事实上,近些年BBA一直在加大优惠幅度,因为强如它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只不过这个压力不是雪铁龙给的,12万的雪铁龙和卖几十万的BBA有啥关系?顶多也就是对A3、1系这种BBA入门级的车型造成一点威胁罢了。

在我看来,国内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近几年都是“压力山大”,主要是受自主品牌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先后崛起影响。前些年,一些自主品牌的燃油车靠着“低价格、高配置”的优势不断攻城略地,它们攻略的主要是合资品牌的城、地,由此导致合资品牌的车型价格不断下探。

南北大众和南北丰田这些合资品牌都还好,它们的壁垒够厚,雪铁龙、雪佛兰之类的三四五线品牌就难受了,降价也没能取得多高的销量。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情况再这样恶化下去,它们都要卷铺盖回自己祖国了。

自主品牌燃油车崛起之后,国产新能源车又站了起来,这点更为致命,像雪铁龙这种品牌的燃油车都不受欢迎了,造的新能源车会火起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自主品牌燃油车和国产新能源车两面夹击,导致这些一二线以外的合资品牌,连在国内活下去都成了问题,只能降价“断臂求生”。

BBA倒是受自主品牌燃油车的影响不大,不是自主品牌没有向BBA这些豪华品牌发起冲击,而是它们的“城墙”更高,自主品牌攻不上去。领克、WEY这些品牌就是一次次尝试,结果压根对BBA造不成威胁。

当然,正面刚不赢没关系,侧面“偷袭”也可以,自主品牌的燃油车没能威胁到BBA,国产新能源车威胁到了。之所以强调“国产新能源车”,是因为其中有特斯拉这个特别的存在,它不属于自主品牌,但算是“国产”,自从特斯拉国产后,配合自主品牌比亚迪直接“杀疯了”。

以前花二三十万买奥迪A4L的,可能准备去买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汉了;以前花四五十万买奔驰GLC的,可能刚提了辆理想L9。原本这些售价区间可都是BBA的天下,其它豪华品牌都只能喝喝汤,现在却受到了国产新能源的威胁。

新能源车的市占率在加大,对BBA的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而BBA自身掏出来的新能源车却没有一款卖得好的,让它们都快对自身的品牌力产生怀疑了,难道我“奔驰宝马”的名头都不管用了?你说,这压力能不大吗?也难怪之前有奥迪4S店挂上“奥迪也有纯电新能源”的横幅。

所以说,这么多品牌车型降价,并不是跟风雪佛兰,而是它们原本就有些绷不住了,这次刚好借坡下驴、顺水推舟罢了。

影响

俗话说:“由奢入俭难”,人一旦过惯了奢侈的生活,想要节俭就很难了。同理,消费者们一旦适应了某款车很低的价格,如果以后把这款车的价格往上提一提,他们就很难再买账了。

这点凯迪拉克应该很有发言权,前些年用优惠换取了一定的销量,结果就是旗下车型只能越卖越便宜。人们习惯了裸车12万、补贴9万的C6,要是以后裸车价15万的C6还卖得动?湖北地区的消费者第一个不答应。

更关键的是,大规模地降价,会让消费者的传统理念崩塌、产生信任危机,比如大家会想:定价21万的车、12万就能提,原来汽车利润这么高啊?如我买个优惠一两万甚至没有优惠的车,岂不是让他们赚翻了?

长期以来,汽车价格不透明,造一款车成本到底多少?厂家、经销商赚了多少?没谁会告诉你。你跑遍一个城市同品牌的10家经销商去询问同一款车的落地价,可能会得到10个不同的价格。后来特斯拉以及一众新势力选择用直营的模式,价格倒是透明了,不用一家家4S店跑着比价了,但一台车赚多少,消费者依然没底。

通常情况下,汽车消费者是比较理智的,售价虽然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但往往是确定了想买的车型,再去谈价格,但大规模、大幅度的降价,无疑会出现因为降价而盲目购买的情况。

比如那些在活动期间买了“12万C6”的,可能之前没考虑过这款车,甚至本来压根就没考虑过近期买车。

如果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因为“感觉很便宜”而购买车型,厂家内卷、车型降价应该会进一步加剧,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或许是好事,但不排除某些厂家会“不讲武德”,利用偷工减料降低成本进而拉低售价。

何况现在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内卷不再局限于品牌与品牌之间、车型与车型之间,更是出现在了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之间。

2022年,我国汽车总销量为2686.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8.7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5.6%,如果“四分天下”,新能源车已经占了其一。

尽管不少国家都宣布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间,但大家对于到了这些时间节点会不会禁售,始终保持怀疑。

一些“新势力”在此之前孑然一身,它们可以毫无顾忌地一头扎进新能源汽车这片蓝海里,但对于传统车企而言,转型并非易事。因此,近些年大多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之间摇摆不定,普遍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推进力度并不大,失了先机,导致现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

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汽车销量逐年增长,在2017年达到了一个顶峰,此后开始下降,2020年降至2531.3万辆。尽管近两年销量略有增加,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市占率不可忽视,可以这么说,近几年燃油车市场已经在缩小了。

很多人忽略了“12万的C6”对二手车市场的影响,那些前不久花18万提车的车主,如果现在去卖车的话,能卖9万就不错了,相当于打了5折。有这个前车之鉴,消费者对于购买燃油车势必会更加谨慎,即便购买燃油车,对于品牌保值也更加看重,一二线之外的品牌会更加受伤。

燃油车整体市场缩小、消费者购买燃油车更加谨慎,同时很多品牌的新能源车又没有冲出来,它们的生存势必会愈发困难,万般无奈之下,唯有靠降价保命。

基于以上分析,个人认为降价潮必定会进一步延续,所以想在这波降价潮捡漏的朋友,不必着急入手,大可让再飞一会儿。(文/优视汽车 斯达)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优视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12万C6只是开始!大量品牌开始疯降 今年买车才是最值?

相比国五的排放标准,我觉得国6排放标准是相当严格的,而且在国6b的排放标准中,它的排放标准甚至要比国6a的排放标准要更加的严苛(基本上和欧洲的排量政策无区别),相比国五的排放标准,国6排放标准大幅的降低了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限度比如说苯,烯烃等等。虽说很多人都吐槽这一政策过于严苛,但是我觉得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讲,还是比较有好处的,因为我们国内的汽车保有量基数太大了。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几款可以符合国6排放标准的轿车。不过这些车都是日系轿车,因为日系车自从发布以来在燃油的消耗表现上是历来都要比一些德系车或者美系车的优秀很多的(不过现在很多德系车美系车油耗表现得好多了),先给大家推荐一款日产的轩逸,轩逸这款车的指导价在9.98万元到16.15万元之间,虽然说日产轩逸这台车它的性格非常平庸(没有操控没有动力)但是这台车它开起来是非常舒服的,在行驶的过程中这台车的隔音表现是很好的,不管是发动机的声音还是底盘的噪音,都被隔绝的很不错,匀速驾驶转速也很低,基本都在1500转左右。在10万元左右的级别的表现应该算是数一数二的。像日产其他的一些车型也都基本上符合国6排放标准,比如说日产的天籁,日产的劲客,日产的逍客,还有日产的奇骏,预算不够的话,我觉得买劲客也是挺不错的,隔音做的还可以,虽然说动力比较差(1.5自吸加上CVT),但是日常行驶还是可以满足的,上下班毫无压力。

还有一些来自丰田其他车型,比如说丰田的卡罗拉,还有丰田的凯美瑞,这两台车应该算是丰田里面销量最好的车型,卡罗拉目前的报价在10万块钱左右(每个月基本都是销量前十)而凯美瑞的价格在17万元左右。虽说相比于它的德系对手,它的底盘运动性表现没有那么强劲,但是这台这两台车在油耗方面的表现是非常优秀的,百公里基本上都可以维持在7升(凯美瑞高一些)左右,即使是在极度拥堵的市区,后期这两台车保值率也可以碾压大部分的合资车型。

13万买天籁,三家大牌买一送一,除了降价,合资无路可走?

从业以来,从未见过汽车行业如此内卷,哪怕过去三年受疫情的影响,各大车企依然稳中向好,保持不错的销量成绩。而进入2023年后,首先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率先发起降价狂潮,随后问界、小鹏及零跑等新势力跟进调整价格。

一度以为是中高端纯电动车型之间的竞争,像能想到比亚迪也来插一脚,新款秦PLUS DM-i起售价直接干到9.98万元,提前实现了“油电同价”,打得同级别车型措手不及,甚至连网友都懵逼,一款年销超35万辆的明星车型,改款升级不涨价就算了,还降价,这谁顶得住?

而当大家还沉浸在比亚迪降价的狂欢之中,湖北省联合东风系又开启了“史上最强汽车补贴”,用地方1:1的配套补贴方案,这意味着厂商降价多少,地方就补贴多少,享受双倍优惠。

得益于这种补贴方式,雪铁龙C6狂降9万元,直接引发全网热议,其热度连续多天位居所有车型的第一位,成为市场中最香饽饽的选择。不少网友连夜坐火车去抢购车辆,并调侃道:21万的雪铁龙C6只值12万,而12万的雪铁龙就是21万品质;21万的C6的设计反人类,12万的C6别具一格的法式浪漫。

在如此大的优惠力度加持下,湖北省各大雪铁龙4S店挤满了人,当地销售更是反映:从业以来没有这么爽过,不用打电话邀约,顾客自动上门,不问寒问暖,不试驾,也不砍价,确认价格上来就是排队交钱,一天十几单...

更有销售表示:东风雪铁龙的现车已经卖完了,厂家产能也已经跟不上,不确定什么时候可以继续订车,已经改卖其它东风系品牌车型,比如东风标致...可见这火爆程度不亚于去年的比亚迪。

而由“东风系”引发的车价补贴大战愈演愈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超过30个汽车品牌参与到此次价格战之中,涉及进来包括自主品牌、合资品牌、造车新势力及豪华品牌,像我们熟悉的上汽MG、上汽荣威、一汽-大众、广汽丰田、蔚来、福特电马及雷克萨斯等等,它们旗下众多热门车型优惠力度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正式开始史无前例的价格大战。

不过值得注意的,这些促销活动并非全部都是现金优惠,其中包括品牌官方活动、地区经销商补贴、地方补贴、直接降价、抵现、保险补贴、金融贴息、赠送选装包、置换补贴等多种形式。

其中促销最大并非雪铁龙C6,而是上汽奥迪旗下的车型,最高降价16万元,像大家梦寐以求的奥迪A7L裸车价不到32万元,不过由于是内部员工购车价,不对外销售,并没有引起很大的波澜。?

而降价比较高的还有日产ARIYA,综合补贴9.8万元,日产楼兰综合补贴6.8万元,全新日产奇骏和天籁也有4万元优惠,裸车价都奔13万元去了。

另外,东风本田UR-V综合优惠6.8万元,本田CR-V优惠4.4万元,就连思域都有2万元优惠。不过这些优惠只有个别省份才能享有。

另外,有些车型不仅在湖北省优惠巨大,全国范围内也有不错的优惠力度,像上汽MG旗下的MG ONE在湖北省补贴3.8万元,MG6 PRO综合优惠高达4万元,就连最新打造的纯电车型MG MULAN也享有2万元限时补贴。而在MG ONE和MG6 PRO在全国最高享受1.5万元补贴,再加上经销商的优惠,性价比已经达到极致。

与此同时,福特电马全系优惠4万元,裸车价已经降至20万出头;阿维塔11综合优惠2.5万元;哈弗H6 PHEV优惠1.5万元等等。也有一些车企给出不一样的补贴,像星途、奇瑞、捷途旗下全系新能源车型享有终身质保服务;极狐旗下两款车型享有最高5万元补贴置换。不得不感叹一句现在的汽车市场是真的卷。

这时候很多人好奇:为何去年这些车企还能频频涨价,今年集体降价促销?

在教授看来有几大原因,一方面是库存压力大,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每个月都在50%以上(50%以下处于合理范围),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库存预警指数越高,反应出市场的需求越低,库存压力越大,经营压力和风险越大。

简单理解就是,部分车企去年为了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不断冲量生产车辆,而生产这么多车辆又卖不去,一直堆压在经销商那里。根据乘联会公布数据显示,国内新车库存保有量一直稳定在300万辆,这个数据放在以前来看,并没有什么可慌张,因为可以一点点消耗掉。

但不同于往年,按照,国六B排放标准将于今年7月1日前正式实施,这意味着,此前使用“国六A”排放标准车型过渡的车企必须在7月1日前加大库存清理力度,一旦没有及时清理库存就有很可能砸在自己手上,最终只能也是通过大降价手段来清库存,所以部分车企为了减轻压力,此时此刻就开始大降价。?

另一方面是竞争压力大,不怕存库大,就怕一直卖不出去。在目前市场内卷压力下,杀红了眼的车企也顾不了什么江湖交情,能先活下去才是硬道理。用里尔克的话来说就是“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目前国内市场份额就这么大,一块蛋糕这么多车企分,谁能最先吃下不敢保证能吃饱,至少不会饿死,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对于当下市场环境而言,只有快速拿下市场,才有获得生存权的机会,至于大家所提及的品牌形象和利润,只有活下去才能谈这些。

一位知名车评人说:“市占就是品牌,价格就是高度”。而业内资深人士也表示:对于弱势品牌,降价是趋势,不降价就会失去生存空间。

所以,在这种节骨眼下,车企为了生存、为了保护经销商利益、为了挽留市场份额,降价促销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也实在是迫不得已。

那趁现在的优惠力度大以及国六A过渡到国六B阶段,能不能直接抄底入手?

教授的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玩车教授,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日产尼桑质量如何?

发现没,最近好像身边每个人都在讨论这一波汽车的降价潮。本以为12万的C6只是一次无奈的清仓,没想到却成了星星之火,燃起了全国降价的燎原之势。

那么,这波降价潮真正能带来多少实惠,其中有哪些真诚与套路呢?我亲自去车市上转了一圈,来看看我有哪些发现。

??崛起的国产,无奈的合资

这一次的降价从东风雪铁龙开始,21万的C6入门版车型优惠到12万,一下被抢购一空。以至于大家说“20万的C6老气横秋,12万的C6成熟稳重。”C6降价的背后,除了自身产品力的落伍,其实也反映出合资品牌面对国产崛起,不得不“以价换量”的无奈。或许你会说雪铁龙毕竟是个边缘化的合资品牌,但其实主流大厂的日子,一样不好过。

在走访广州一家一汽丰田4S店时,了解到虽然没有政企联合优惠,但卡罗拉全系优惠3.5万元,而大概1年前,这个优惠幅度仅有不到2万元。除了卡罗拉,RAV4荣放优惠2.5万、凌放优惠2.8万,都比去年给出的优惠幅度更诱人。

优惠比较少的反而是威驰这样的入门车,优惠幅度只有1万上下,其一是因为这些车本身定价就比较低,能降价的余地不大,二来是随着国产车型的崛起,这类入门合资轿车的需求早已进入了下滑通道,因此厂家排产也会相应减少,消化库存的压力并不是最迫切的。

在走访多家4S店后,会发现合资品牌整体的优惠幅度都比国产品牌更大一些,例如长安旗下除了深蓝SL03有着2.2万优惠外,大多数车型的优惠额度都在2000-5000元之间,对比之下,合资品牌的优惠幅度则普遍过万的,例如东风本田XR-V优惠幅度也有1.5万,去年上市的新一代CR-V燃油版车型甚至有2万元优惠。东风日产天籁更是优惠到大约4万元,如今起售价已经来到了13万多的水平。

上面介绍的车型都不算特别夸张,借着这波降价潮,也有4S店在割肉去库存,优惠幅度从优惠几万直接变成了购买指定新车享受买一送一。比如一汽丰田买bZ4X送威驰、广汽本田买皓影插混送飞度、东风日产买楼兰送轩逸。

??大幅优惠,有真诚也有套路

虽然对比以往,如今的优惠幅度确实更大了,合资品牌的优惠幅度尤其明显,但大多数车型的优惠幅度其实还处在比较正常的范围。真正有大幅优惠的车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是库存车,例如吉利帝豪L的插电式混动车型,在询问广州、杭州等地4S店后,发现入门车型普遍有3万元优惠,优惠后9.98万的价格算上保险,10万多就能落地,而中高配车型则有2万元优惠,同门的燃油车则主要是以购置税减半的名目优惠上几千元,4S店销售也直言,帝豪L插混的大幅优惠就是因为清库存,而且入门车型的库存车还要多一些,因此优惠力度也更大。

其二是停产或换代,在走访长安马自达4S店时,广州当地的4S店对CX-4给出了3万元优惠,阿特兹的优惠则有4万元,不过销售也直言,这样的优惠都是一车一价,因为一汽马自达旗下的车型如今已经停产,所剩的尾货会依据配置、库存时间等情况确定不同的优惠幅度。

即将换代的车型也有比较大幅度的优惠,像是上一代CR-V的油电混动车型,目前优惠幅度能达到4万元,入门车型的落地价格已经在19万上下,确实很诱人。

其三是诱饵,既然有真正的降价,自然就少不了套路,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海报中,类似优惠7万的领克09,优惠8万的广汽本田我们也去了解了真实情况。优惠7万的领克09销售表示是一辆插电式混动的EM-P库存车,而且选装了空气悬架,因此车价整体比较高,而且也只有这一辆。而优惠8万的广汽本田实际上也只针对本来定价就比较高的插电式混动车型,甚至销售自身也承认是被行业裹挟的无奈噱头。类似这样放出一个夸张的优惠幅度,吸引消费者咨询的方式不在少数,所以在这里也提醒大家看到特别优惠的价格先不要激动,还是要了解一下真实情况,算清真正能帮自己省下多少钱。

??借补贴之名清货

估计大家也注意到自湖北发布政企补贴方案后,各地也有不少4S店发布了类似政企补贴的优惠信息。那么这些补贴真的能给大家带来实惠吗?

还真不一定,实际调查中发现更多的店只是将原有优惠幅度一拆为二,打上政企联合补贴的标签,蹭一下这波热度,而真正的优惠幅度对比此前却没有明显提升。

例如在广州某东风本田4S店,销售明确广州没有补贴,但是上一代CR-V油电混动车型可以优惠4万元,也就是原价的8折水平,对比之下,上海等地4S所谓政企联合补贴相加起来也只是4万元左右,补贴成了这些4S店去蹭热度的抓手,至于真正的补贴幅度嘛,其实还是换汤不换药。

其实这一次湖北省的补贴额度之高、范围之广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数一数二的存在,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全国的关注和争相模仿。但实际上,一部分如今有着大额优惠的车往往本来也在打折甩卖,想要在这波降价潮中买到大幅优惠的热门标杆车型,基本不可能。

??补贴形式五花八门

少数真的提供了补贴的城市,补贴方式也是各不相同,湖北省限制只能上湖北省本地车牌,补贴范围主要是自湖北本地建有工厂的车企,而且需要消费者先支付全款,再以退补形式返还补贴。

杭州的补贴额度比较小,以吉利帝豪L为例,补贴只有2000元,但好在可以直接在车价中抵扣,并且外地顾客在杭州购车,甚至不上杭州本地车牌也可以享受。

长春的购车补贴比较大方,补贴范围并不局限在本地企业,不过补贴形式是额度2000到10000元的购物卡,说白了补贴是有的,但最终还是希望让补贴出去的钱真正发挥促进消费的作用。

??总结

一番调查和走访下来,不得不说,虽然真诚与套路并存,但这一波的降价潮对于近期想买车的消费者,总归还算是一件好事,一方面是原本就有大幅优惠的这部分车型无论是4S店终端优惠,还是被套上各种名目,优惠的总额基本上是没有缩水的,还能省到钱。而对于那些优惠幅度没那么大的车型,起码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也有了更强的议价权。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关注优惠幅度的同时,也要更加理性地考察优惠条件,并且将注意力重新调整到汽车产品本身是不是适合自己的需求上,毕竟便宜实惠很重要,但买一辆真正适合自己的新车更重要。

最后来预测一下,这波降价潮会持续下去吗?我觉得很难,虽然短短一周时间已经闹得沸沸扬扬,但那些最热门的大降价车,普遍库存有限,如今不少4S店已经表示不再接收新订单,甚至已经接单的也不敢保证在补贴有效期内交车。

更何况,在房地产市场疲软的大背景下,汽车无疑已经成为了推动消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过渡时期,可以偶尔下场救急,但远期的发展,还要靠车企自己。如果价格战持续下去,恐怕所有车企都将被成本所胁迫,这对于产品和新技术研发,甚至品质管控都是不利的。所以,2023年3月的这一场降价风波,或许会载入中国汽车的历史,同时也一定会成为中国汽车的历史。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一起去SUV,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抛开民族情绪来看,本人开过两款日产车,一是骐达手动档,第二台车是天籁。现在天籁是接近1万公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感受:第一,确实省油。天籁2.5自吸,高速6.4个油,市区8.5。一个朋友开的是朗逸1.6,排量相差大,但是油耗相差无几。第二,省心。之前开的骐达2年多,基本没有什么毛病,天籁到现在为止,也没异常情况出现过。车子小毛病少,对车主来说是非常省心的。第三,舒适度。天籁号称移动大沙发,这话确实。前悬麦佛逊后悬多连杆,避震效果,稳定效果都是很棒。

当然,也有缺点,第一,操控性。大众车这点就胜出。方向盘天籁偏轻,手感不足,一只手基本就可以打圈圈,大众车方向盘沉,回圈准确。第二,车漆薄。稍微一点小剐蹭,车身就是一道痕。第三,实用功能有待提高。比如,一定要点火之后才能关车窗,钥匙不能关闭车窗。手机连接车载音响总是出问题,行车途中想听听手机里的歌曲都不行。

我自己是卖日产的,只卖东风日产。如果说质量问题,我们确实很少收到相关的大规模投诉。做这行之前我还是本田控,之前也是七代雅阁的车主,现在已经买了两台日产了,保养省心,怠速安静,长途穿越驾驶轻松。

如果真的要说印象最深的大面积问题的话,就要数2015年8月那批2.0天籁的变速箱了。那批车确实有些车主来店更换了变速箱,而且厂家也认了,店里也不瞒着。毕竟厂家也给我们钱,谁还不愿意赚呢?

同样动力系统的逍客就完全没出现过同样的问题,这件事情至今也是让人觉得诡异。同时,都是完全相同的配置和供应商,只有奇骏出现过智能钥匙问题。

在东风日产的这些年里,比起来产品本身的缺陷,更加让每个人心惊胆战的其实是客户的投诉。上一代奇骏包括逍客,除顶配旗舰版之外用的都是五寸屏幕!再大屏导航横行的今天,很多客户宁愿加钱也会选择原厂的导航,就在去年,厂家选择了一款13寸导航作为原厂升级。正是这批导航,给我们带来了大批量的投诉和返修。这么说吧,连法庭我们都上过了,作,为,被,告!而且我们听说汉兰达也有类似情况,因为各店强制加装饰加导航,所以也是问题多多。导航啦,踏板啦,行李架啦!我自己的车甚至连脚垫都没有,更不贴膜。这个看个人选择吧

日产正在一步步沦为平庸廉价的 汽车 品牌,虽然销量表现依然不错,但是无论是技术水平、质量稳定性都在不断下滑。以前的日产车,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质量稳定、舒适安静,但是如今的日产车,已经一步步沦为日系的二流品牌,距离丰田和本田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2020年,东风日产一共卖出了1133186辆,从数据上看还不错,但是日产的隐患已经凸显:

1、过度依赖单一车型,轩逸的全年销量537642辆,占了几乎一半,如果轩逸销量崩盘,日产的销量将受到严重影响。

2、销量增长过度依赖终端优惠,从轩逸开始,日产的车型普遍在线下有着比较大的终端优惠,一旦终端优惠收紧,销量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下滑。

3、日产已经从技术日产,慢慢沦为了廉价日产,对于日产,大家的印象已经变成了省油、舒适的家用买菜车,日产的高端车型已经无法撑起较高的定价。

日产之所以变成现在的这样,和一个人有很大的关系,那就是戈恩,对,就是越狱的那个家伙。它担任日产的CEO之前,技术日产还是名副其实的技术日产,日产提出901,即1990年代成为世界第一的技术领先者、造出世界第一的车型。很多老一辈人对于日产的印象也都是在那段期间形成的,东瀛战神GTR横扫赛场,出场29次,夺冠29次,无一败绩。两款发动机VR系列和RB26DETT系列,都是名声在外,一个赛场上叱咤风云,一个在民用领域熠熠生辉。

但是过于激进的技术追求,也让日产的研发成本太高,债务累累,总计净债务超过2万亿日元,戈恩接手之前,日产一度濒临破产,从这个角度来说,戈恩是日产的救世主。他砍掉了激进的研发战略,推出了众多廉价车型,让日产重新获得现金流,让日产活了下来。轩逸、天籁、逍客等车型都是那时候推出的,这些车型的共同点就是技术成熟、舒适省油,适合家用,一下子就成为了爆款车型。日产的年销量从250多万攀升到18年的552万辆,市值从当初的150亿美元攀升至660亿美元。

但是,戈恩也是技术日产的掘墓人。因为他,日产成为全球第一的技术领先者的战略被摈弃,日产的灵魂车型GTR已经超过13年没有换代,消息称要到2023年才会推出下一代车型,也就是15年一次换代。除了车型以外,日产的技术也陷入了停滞,戈恩试图提升零部件和平台的通用性,就这样,高性能的发动机研发生产停滞,转而生产通用性强、销量高的1.6L、2.0L自吸发动机,严重拖累了“技术日产”的长远发展。

此外,戈恩开始极致压缩成本,赢得了“成本杀手”的称号,他砍掉了销量较差的车型,停止了性能车的换代更新,把重点放在了利润较高、销量较高的车型,并严格控制车辆的研发制造成本,比如用脚刹取代电子手刹,使用功率更低的发动机,连倒车雷达都比别人少一个,旗下车型的动力总成沿用多年没有更新,但是这样也带来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1、质量问题爆发,日产的CVT变速箱,出现了大面积的质量问题,包括奇骏、逍客以及英菲尼迪的QX60。

2、日产已经成为廉价的代名词,天籁、轩逸的实际价格都要比同级别的丰田本田更低,成为了消费者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等到戈恩出走,日产推出VC-TURBO发动机的时候,发现时代已经变了,日产的形象已经固化,动力强零百加速6秒多,油耗还不高的2.0T天籁少人问津,天籁最走量的依然是2.0自吸车型,日产彻底沦为了廉价品牌。

日产还是有一些技术亮点的,除了可变压缩比发动机,还有DLC涂层技术、VVEL气门技术、e-POWER混动,但是日产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去扭转品牌形象,本田靠着地球梦、IMMD混动维持着技术先进的形象,丰田靠着TNGA、THS混动讲的一手好故事,比亚迪的DM-i混动横空出世,极氪极狐在上海车展大放异彩,留给技术日产的时间不多了。

Nissan·日产 汽车 质量较差-参考主力车型故障数量与PPH

在日系 汽车 中尼桑(日产)的销量比较理想,轩逸一度为紧凑级轿车的销量冠军,逍客奇骏等车的销量表现也挺不错;那么这些热销车的质量是否真的很好,技术水平又是否先进呢?

答案也许会出乎意料,不客气的评价应当是这样的:尼桑 汽车 除了能开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优点,整体技术水平综合其产品价格定位应当为「工业垃圾」。能够热销仅仅是因为以闽粤琼为核心的日系 汽车 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受到台湾和香港 汽车 文化的影响,但港台地区日系 汽车 只是因为廉价才有较高的保有量。

参考数据

1:故障数量排名。

这些故障数量的前十排名中比较尴尬,因为绝大多数都是合资 汽车 ;比如紧凑级轿车前十名100%都是合资品牌,1-10分别为标致408、速腾、朗逸、轩逸、英朗、领动、凯越、思域、雪铁龙C4L和丰田卡罗拉。

面对合资品牌的 汽车 ,用户往往出奇的包容;然而根本原因并非真的认为这些故障不算什么,本质其实并不知道高品质的车辆应当是什么标准,缺少对其他品牌车辆的用车经历则没有对比的参考,于是也就会认为 汽车 就该是这种品质了而已。

2:百车故障率(PPH)排名。

这些数据由第三方机构统计,而本机构小范围统计的数据却要高太多;因为大部分媒体对PPH的统计,会默认排除掉“通病”故障,比如发动机共振、变速箱顿挫等等,但是这些难道就不算故障了吗?

然而就算不加入这些故障点,日产 汽车 的整体表现也不算理想;优秀的轿车与SUV的PPH应当在50-100区间,轿车普遍还要低一些,因为主力轿车都是前置前驱的简单系统,相比复杂的横置或纵置四驱SUV更省心。所以轩逸的成绩其实很差,天籁的PPH与故障数量排名差距很大,因在中型车前十名中天籁故障数量排名第七,其余九台均为日系、德系与美系合资 汽车 。

真实水平

发动机是日产 汽车 的硬伤,比如轩逸使用的「HR16-1.6L」发动机还是多点电喷的技术,新款99kw/159N·m的水平偏低了;原因当然是进气歧管的喷油方式无法实现高压力喷油,压力略高就会造成湿壁问题。

而缸内直喷技术是在空间大很多的气缸内喷油,不用担心湿壁问题则可将喷油压力提升到350bar(汽油机标准),这是多点电喷的 100倍。高压喷油可以将油珠粒径控制到10微米以内,混合油气的蒸发性能与燃烧效率都会高很多;燃效高则发动机的扭矩大,扭矩大则相同转速的功率高,那么日产难道就打造不出缸内直喷发动机吗?

参考「MR20-2.0L」自然吸气发动机,这台机器就用了缸内直喷技术;所以不能说日产打造不出直喷发动机,只是造不出优秀的直喷机而已。因为这台机器装备于奇骏后,出现了普遍性的燃烧不充分,也就是尾气冒黑烟的现象,发动机共振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

至于天籁装备的KR20-2.0T直喷涡轮增压增压机则更加特殊,这台机器用了先对先进的混合喷射系统;不过诡异的是动力数据,179kw/371N·m(4400rpm峰值)的动力参数还行,只是动力曲线感受比较另类。而且发动机异响甚至漏油的问题也出现过一些,整体水平不够高,所以天籁的销量并不是很理想。

重点:日产QR25-2.5L发动机装备于奇骏、途达、纳瓦拉等车型上,然而这台机器就是个笑话;动力储备为133kw/239N·m,性能勉强超过了1.0T增压机,但与优秀的缸内直喷1.5T对比就有很大差距了,因为在功率相当的前提下,1.5T最大扭矩可以达到300N·m,米勒循环的节油机型也有288N·m的最大值。

大扭矩是实现“低转大马力”的基础,扭矩小只能依靠拉升转速提升马力,但是高转速等于高油耗;所以这些车想要节油就只能给车身减重,所以也才会有奇骏使用过塑料尾门饰板的案例,品质实在是过于差了。

JATCO-捷科特生产的无级变速器(CVT)相当差,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实际上换挡顿挫是CVT的通病,不过主要出现在减速滑行的阶段;因为换挡结构的锥轮钢带无法离合,减速时会产生发动机拖拽(制动)。高速减速到30km/h左右的区间内会有拖拽感,但是达到这一车速节点后制动力又会消失,此时又会出现“闯动感”,这是两次基本都会有的顿挫问题。

但奇特的是捷科特的CVT在加速阶段也有顿挫,这就绝对是技术和品质的问题了。其次无级变速器不应该异响,电磁阀作为核心单元也不应该有很高的故障率,正常机型且复杂很多的AT电磁阀,其作为消耗件基本都能与变速箱总成寿命相同。

缺点:不论无级变速器的质量是否稳定,这种机器都有两大缺点。

1:锥轮钢带的使用寿命很短,因为换挡依靠的是三者之间的滚动摩擦;任何物体的摩擦都会产生磨损,而磨损会降低钢带锥轮的摩擦系数,从而从正常滚动摩擦升级到滑动摩擦传动,使用寿命会越来越短,并且在过程中出现丢转(动力变差·油耗升高)的问题。在换成CVT8之后,有些日产 汽车 几万公里就有可能要更换变速箱总成,高标准的也不过十万多公里而已,有些用户没有发现问题是因为对“丢转”没有概念,或者习惯于龟速驾驶。

2:低温保护是无级变速器的核心缺点。由于锥轮钢带的磨损问题无法克服,所以必须通过变速箱油进行润滑;但是在低温环境中冷启动 汽车 时,变速箱油的流动性是非常差的,短时间内无法做到有效润滑钢带。

于是启动后就不得不原地热车,而这种热车方式的怠速油耗会升高1倍左右,不充分燃烧也会更多的形成排放物和积碳;只有化油器发动机的 汽车 需要原地热车,但是这种技术已经停用19年了。那么因变速箱而不得不怠速热车数分钟甚至十分钟,这种车还有品质可言吗?

总结:CVT只适合用于入门级 汽车 上,因为缺点很多但是制造成本低,对于行驶里程较少的用户还能够接受。而将这种机器用于超过10万的 汽车 上就不合理了,所以日系 汽车 主流品牌使用CVT的选项本就是不合理的存在。

尼桑的发动机技术过于落后,天籁的2.0T还行然而还是用了CVT;至此可以说尼桑没有值得选择的 汽车 ,热销并不是车辆本身的原因,选择此类车的用户基数不论大还是小,都是不懂车的。

天和MCN授权发布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怎么回答好呢!我开过的第一辆车是通用 汽车 的,你要问我还会买通用车?我的回答是再也不会了。第二辆就是日产的车,开了3年了,应该有资格回答你这个问题,如果以后换车,我还会考虑买日产的车,现在有许多人在网上传说日系车的那些问题,其实其他车系也存在的,但日系有两个地方是我们私人买车值得考虑,第一,油耗,日系确实省油,谁开谁知道,当然不要相信工信部的,相信自己。第二,毛病少,不用操心,一般做做保养就可以了,所以说你如果工作没有空闲时间,还是建议买日系。最后还想说一句,最好买排量大,比如2.0以上的自吸发动机,就是开几年发动机声音也不会响,不像1.4t的小排量或者1.6t的发动机,3年以后就会越来越响,可惜现在大排量自吸发动机的车越来越少了。

优点:

空间大,在A级车中纵向空间占优势。可以跟领域有一拼。车内高度也很好,跟307一样都是车内头部空间大的典型代表。

省油,在北京市区开手动挡基本在7个左右,自动挡加一个油。同级别中最省油的。

安静,有隔音棉的帮助 加上 发动机本身的 低噪音 早就了 超低的噪音,无论怠速还是形式都相对安静,如果时速超过120噪音就显得大了,主要来源于风燥。

平顺,虽然是4速自动挡,但是平顺上却好于同等级别的四速自动挡,甚至好过6速手自一体的克鲁兹。

缺点:

皮薄,日本车都差不多,前后保险杠的后面是塑料泡沫。是个车从身边一过车身就摇晃,自己在车里哆嗦,整个车都跟着哆嗦。

高速超过120就开始飘 ,140以后更明显。

保养不算便宜,比起悦动来说保养算贵的,但比起克鲁兹,福克斯等车也算便宜了。

刹车没有德国车那种信心。尽管深踩刹车也能达到良好的刹车效果,但由于初段刹车力度小,所以觉得有点刹不住的感觉。

我对尼桑车印象非常好,与我03年时开过尼桑巴宁有关,当时接手时己十年多(企业破产,多人使用),车况一般,我整一下后开了二年,没出故障,后单位搬至德清,该车作为接送车,天天满载,杭州德清来回,跑了二年半,没抛锚过,很是可靠。又有一次开同事骐达1.6,满载加空调(天热),我认为动力肯定很差了,但一脚油门,加速仍很好。故我妹买车,我首推骐达,现己六年,一次故障都没非常省心,终于放心了,推荐车很难,若推荐买的车故障不断,作为老司机的我是很没面子的。

一直买的尼桑,2011年买的骐达,除了换雨刷没有别的毛病,2015年换的逍客,2020年换的楼兰,就配置,舒适,质量等综合考虑还是换了尼桑楼兰,期间宝马X3也考虑过,最终还是放弃了。

我的车是10款劲锐版日产骊威到现在开了不到四万公里12年买的,说说这几年的用车感受,第一就是省油7个油左右自打买来我就没超过8个油,动力在1.6排量里提速还是挺快的,日常开还是挺轻快的,空间拉货什么的挺能装的特别是后排座椅放倒就更能装了,保养也不贵,可靠性日产做的还是很好,没出过毛病除了保养不用担心他会坏,开起来感受发动机声音挺小的,骊威比别的日产车型减震要硬一些但是不是特别硬,高速感觉不到飘跟减震硬有关系,就是到110码120码之间的时候电动助力感觉有点轻,过了120码往上就好了感觉很有信心130码到140码感觉特别稳定,110码到120码发动机有声音但是不大可以接受,到130码就听不见发动机声音了,缺点吗就是骊威这车异响比如变速箱异响但是不仔细听感觉不到,还有就是内饰塑料件异响挺烦人的,可能是车内饰塑料件都有异响我也不知道,还有就是配置不高,买这车的人也不是奔着配置去的,经济实用可靠省心是骊威的卖点,

如题,日产的质量如何。我曾经做过两年东风日产的销售顾问,所以这方面还有一点话语权,用我所听到的,所看到的展现给各位看客。很多人有点搞不清楚日产跟尼桑什么关系,其实日产在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叫尼桑,是属于英译过来的。后来更名过来的。就像雷克萨斯为什么很多人叫凌志一样。目前在中国销售的日系品牌中一线的,就是,“两田”和日产。日产的地位和品牌价值是不如丰田和本田。

其实并不是日产的技术和产品力不够,恰恰相反的是我认为日产的性价比相对于丰田和本田来说要更高,就拿SUV来说,日产主力军是奇骏,奇骏的销售在合资紧凑级中来说一只是关注度比较高的车,在同样的价格中,奇骏的配置更高更丰富,举个例子,奇骏销售销量最多的是2.0舒适版,指导价19.68万元。比同价位的RAV4和CRV多了全景天窗,360度全景影像,还有真皮座椅。日产所有的车型都是以中庸著称,没有突出的优点,也没有绝对的缺点,各项都做的比较权衡。

日产唯一突出的我想应该是舒适性,都说日产是买沙发送车,这一点,确实日产的座椅设计要别的品牌的座椅更宽大,用料更厚实,最得意的就是天籁上“零重力”座椅,座椅舒适度堪比头等舱

这几年的日产设计都趋于年轻化,运动化方面走,以往呆板,商务的形象在新款的日产车上已经看不到。目前日产投诉较多的是变速箱漏油,和烧机油。说到烧机油,不要误会像德系车那样严重,其实各个品牌的车有轻微烧机油,只看量的多少。日产的烧机油情况不是通病,是生产批次的问题,绝大部分都不存在这个问题。东风日产现在有4个大厂,花都、襄阳、郑州和大连。据内部消息,襄阳生产的车品控是做的最好,所以在购车的时候可以注意下,车子是哪里产的。日产进入中国市场销售时间也不短了,老一代天籁,轩逸,蓝鸟,现在都能经常在路上碰到,车子的可靠性和耐用度这方面肯定是不用怀疑,绝对不比丰田和本田差。相反的日产的价格更实惠,配置更丰富,性价比更高。在丰田本田日产中选,我肯定是选日产。以上所说的都是抛开名族 历史 因素,单独从车方面来说。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