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分析

2.汽车传感器的市场状况

3.汽车后市场这行业前景好吗

4.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是什么样?

5.汽车改装业在中国未来五十年内的前景

6.求柴油发动机发展趋势 论文资料一份

汽车发动机配件市场分析报告_发动机配件供应哪家好

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分析:补贴持续退坡,“双积分”政策拉动产业链发展

补贴逐步退出将引导行业进入市场化有序竞争

多家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披露了2018年业绩预告,新能源客车、电机电控等相关企业利润大幅下滑。分析人士指出,电机电控、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环节出现产能过剩或产品同质化现象,未来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报告分析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由慢到快、由量到质的关键爬坡期,2020年后即将迎来补贴退出后的平价时代。补贴逐步退出将引导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市场化有序竞争。

2018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20万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量为21.4万辆,销量为22.5万辆,同别增长43.4%和38.2%。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7万辆和19.2万辆,同别增长37.2%和33.5%;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6万辆和3.2万辆,同别增长78%和67.9%。

累计方面,2018年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7万辆和125.6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9.9%和61.7%。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8.6万辆和98.4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7.9%和50.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3万辆和27.1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2%和118%;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均完成1527辆。

2018年1-1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市场竞争加剧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包括整车、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电池材料、上游以及锂电设备、充电设施环节。

寒锐钴业预计,2018年归属于股东净利润比上年增长56%-67%。对于业绩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公司表示,三元锂电池市场需求量加大,钴产品销售量、价齐升。此外,公司募投项目产能进一步释放,带动产销量增长。

中通客车预计,2018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为2500万元至3750万元,下降80.39%至86.93%。公司表示,2018年经营业绩同比大幅下降,主要是新能源客车补贴政策持续退坡,公司销售收入下降。同时,新能源客车推广补贴资金未到位造成公司融资费用增加。

蓝海华腾预计,2018年归属股东净利润为2200万元至3200万元,较上年下降75.05%-82.85%。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公司表示,国内新能源商用车产销量呈现负增长,行业竞争加剧。公司新能源汽车产品订单出现明显下降;受整车厂商控制成本的影响,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产品价格持续下降,而公司部分电子元器件原材料价格有所上升。

从目前情况看,电机电控、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环节都出现产能过剩或同质化现象,未来竞争进一步加剧。

上述报告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市场处于成长期,制造商营收有望出现增长,但整体利润率不乐观。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和产业链中议价能力弱等因素导致电机电控厂商利润下滑明显;负极材料规模投资建设石墨化产能仍将持续,行业或出现产能过剩加剧,出现量增价降利减局面;锂电设备淘汰和并购仍会继续,由于行业发展初期不同锂电设备供应商的客户结构差别很大,小型设备供应商在客户结构方面处于劣势,锂电设备环节的集中度将提升;充电桩产品同质化严重,近几年无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充电桩制造商将面临激烈竞争。

补贴持续退坡,市场份额有望持续集中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发展至千亿级产值,2017年产销达8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50%,2018年前11月已突破百万辆。作为中国制造2025方针的核心焦点,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正经历由慢到快、由量到质的关键爬坡期,2020年后即将迎来补贴退出后的平价时代。

报告数据预计2018年-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分别达到110万、160万和210万辆,动力电池装机量将分别达到50GWh、79GWh和110GWh。动力电池价格下降、电动车续航里程持续提升,将拉动单车带电量提升。随着国家补贴政策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持续提升,行业“领头羊”表现出显著技术竞争力,研发投入规模优势凸显,市场份额有望持续集中。

此外,补贴逐步退出将引导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市场化有序竞争,预计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将继续退坡。预计高续航、高能量密度车型将获更强的支持力度。

2018年7月初,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平台上线,乘用车企业“双积分”交易正式启动。

“双积分”政策核心是从供给端促进纯电动车的普及。目前“双积分”政策规定的比例对于现阶段车企来讲,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在不外购积分的情况下,基本都可以在2019年-2020年通过双积分考核要求。不排除未来政策会从供给端继续施加压力,提高“双积分”政策新能源积分比例,倒逼车企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产品的投入,拉动产业链发展。

新能源汽车行业前景分析

一、2023年一季度投诉数据概述

据车质网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共受理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有效投诉28,624宗(含9宗针对第三方平台投诉,5宗后装轮胎投诉),环比下降约8.8%,同比微降0.4%。据统计,本季度受理投诉共涉及193个汽车品牌旗下的1042个车系,环比减少9个品牌及2个车系。

总体来看,一季度投诉呈现如下特点:

1、2023年一季度,受部分自主和日系品牌投诉持续高企影响,总体投诉量仍保持在高位。其中2月份和3月份的投诉量双双突破万宗,创造了各自的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本季度,单纯质量问题的投诉占比持续攀升,较上季度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车身附件及电器依旧是投诉主体,占比再次刷新历史纪录,TOP20故障问题排名中,3/4的故障问题都来自于车身附件及电器。此外,本季度新上榜故障点数量明显增多,且部分故障点排名也较为靠前。

2、本季度中大型车投诉量环比出现大幅增长,创造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其中超六成的投诉来自于自主品牌。从投诉类型上来看,单纯质量问题占据投诉主体,故障问题多数集中在“座椅故障”、“仪表台开裂”和“影音系统故障”。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座椅故障”和“影音系统故障”集中在自主品牌,而“仪表台开裂”则多来自日系品牌。

3、受丰田品牌部分车型投诉量持续增多影响,日系品牌的投诉量时隔五年再次突破5,000宗,较去年同期大涨74.2%,在季度投诉总量中的占比超过1/5。从投诉类型上来看,单纯质量问题投诉占比接近九成,故障问题集中在“仪表台开裂”、“部件老化”和“影音系统故障”。

二、2023年一季度投诉数据分析

1、消费者投诉人群属性分布

一季度投诉中,女性消费者占比持续回落,较2022年四季度下降1.5个百分点。一季度,各年龄段投诉占比情况与2022年四季度相比略有变化,年轻群体的占比有所下降,36岁以上的中年群体投诉占比有明显提升。从车辆出现问题的时间段来看,购车一个月出现问题的投诉占比持续下降,较2022年四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相比之下,购车3年以上投诉占比保持着上升态势,占比已超过总量的1/4。

2、季度投诉量对析

如图所示,2023年一季度投诉量再次出现环比回落,但降幅有所收窄,投诉量已降至近一年来的最低点。不过,从一季度的历史投诉量来看,仍处于第二位。

3、月度投诉量对析

从一季度各月的投诉量表现来看,除1月份外,其余两个月份的投诉量均高于2022年同期。值得一提的是,2月份的投诉量首次突破万宗,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涨14.9%。

4、品牌类型投诉占析

一季度,自主、合资和进口品牌的投诉量均较2022年四季度有所下降,其中进口品牌降幅最大,环比下降21.3%。从投诉占比情况来看,虽然合资品牌投诉量环比有所下降,但投诉占比较2022年四季度提高了2.2个百分点。

5、品牌国别投诉占析

本季度,日系品牌投诉量出现逆势增长,较2022年四季度上涨21.4%,投诉增量来自于部分丰田品牌车型。相比之下,其余各国别品牌的投诉量环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德系品牌降幅最大,投诉量较2022年四季度下降约23%。

6、车型属性投诉对析

2023年一季度,中大型车投诉量出现明显提升,环比上涨60.4%,与某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车型有关。相比之下,本季度微型车和SUV车型投诉量大幅回落,较上季度分别下降62.7%和20.2%。

7、车型年款投诉对析

一季度,2022款车型实现反超,成为投诉量最高的车型年款,环比上涨21.6%。值得一提的是,2023款车型首次出现在季度排名中,投诉量环比出现翻倍增长。此外,2007款车型投诉量依旧保持环比增长,但涨幅进一步缩窄。

8、投诉区域分布分析

2023年一季度,投诉量最高的三个省份依旧是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但三个省份的投诉量和占比均较2022年四季度有一定下降。从排名前三的故障问题来看,“影音系统故障”和“仪表台开裂”依旧出现频率较高,三个省份都有涉及。值得注意的是,“座椅故障”首次出现在江苏省和浙江省TOP3故障问题中,投诉增量来自于某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

9、投诉类型占析

一季度,单纯质量问题投诉量再次有所回落,但投诉占比较2022年四季度提高了3.9个百分点。同期,服务问题投诉量也出现大幅下降,达到近一年来的最低点,投诉占比减少了9.9个百分点。相比之下,综合问题的投诉量出现抬头,环比上涨86.7%,投诉占比提升至两位数。

10、质量问题投诉故障数占比及TOP20质量问题投诉故障点分析

在一季度质量问题投诉中,除离合器外,其余各系统问题的投诉故障数较上季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制动系统的涨幅最大,环比上涨30.5%。此外,车身附件及电器依旧是占比最高的系统问题,投诉故障数占比已接近总量的六成,达到历史最高点。

在本季度排名前20位的质量问题投诉故障点中,“影音系统故障”依旧排名首位,投诉量突破3000宗,环比上涨42.4%。值得注意的是,一季度新上榜的故障点数量较上季度有所增加,且部分故障点排名靠前。其中“座椅故障”首次进榜便排名第4位,投诉量环比暴涨约2.7倍,投诉集中在部分自主品牌热销新能源车型。

11、品牌属性质量问题投诉故障数占析

一季度,自主、合资品牌的投诉故障数均较2022年四季度有所提升,而进口品牌的投诉故障数则出现明显下降。从占比情况来看,车身附件及电器依旧是三个品牌属性占比最高的系统问题,其中进口品牌的车身附件及电器占比已超过六成。此外,合资和进口品牌的发动机/电动机投诉故障数占比同样较高。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合资品牌的制动系统投诉故障数环比出现明显增长,占比也提高了1.3个百分点。

12、服务问题投诉问题点占比及TOP20服务问题投诉问题点分析

2023年一季度服务类投诉问题中,销售欺诈再次占据C位,但投诉问题点占比与上季度相比略有下降,投诉问题主要体现为“与宣传不符”和“隐瞒相关信息”。此外,其他服务问题的投诉问题点环比出现翻倍增长,占比提高了7.5个百分点。

在一季度排名前20位的服务问题投诉问题点中,“与宣传不符”排名升至首位,但投诉量和占比较上季度均有所下降。本季度“系统升级问题”投诉量环比出现翻倍增长,涨幅约2.7倍,投诉依旧集中在两款丰田品牌热销SUV车型。

13、品牌属问题投诉问题点占析

一季度,自主、进口品牌的服务问题投诉问题点环比均出现明显回落,其中自主品牌降幅最大。从占比情况来看,合资品牌和进口品牌的服务问题依旧集中在销售欺诈,但占比出现持续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服务问题成为合资品牌的“大黑马”,不仅投诉问题点出现翻倍增长,占比也升至两位数。进口品牌本季度配件争议的投诉问题点和占比继续呈现上升态势,其中占比已接近总量的四成。反观自主品牌,服务收费投诉问题点占比有明显增长,较2022年四季度提高7.1个百分点。

14、其他问题投诉问题点占比及其他问题投诉问题点排名分析

在本季度其他问题投诉问题点排名中,“疑似设计缺陷”继续保持在第一位,投诉量环比略有增长,且占比超过总量的六成,较上季度提高5.5个百分点。

15、品牌属性其他问题投诉问题点占析

一季度,合资品牌其他问题投诉问题点持续增长,较2022年四季度上涨5.3%。“疑似设计缺陷”成为自主和合资品牌占比最高的投诉问题点,特别是在合资品牌中,该问题的占比已超过总量的七成。相比之下,进口品牌本季度投诉问题点仅有“疑似减配”。

16、投诉回复率分析

作为国内领先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和汽车消费者投诉信息受理平台,车质网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协调厂家与消费者之间顺利解决纠纷的通道。因此,厂家是否认真对待消费者投诉并积极给予解决,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一个指标。

2023年一季度投诉回复率达到100%的品牌共有81家,较上季度增加8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家。如上表所示,上榜品牌积极对待消费者诉求的态度以及重视程度值得鼓励。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质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汽车传感器的市场状况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00175.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按用途划分中国不同种类新能源汽车占比

新能源产销规模翻倍

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额的40.70%,仅比欧洲少3.1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本土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销售新能源汽车17.92万辆,排全球第三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

在销量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连续七年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位。

纯电动汽车占据八成市场

按动力系统对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进行划分,纯电动汽车是我国产销最多的新能源汽车种类。2021年纯电动汽车产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82.99%,销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82.82%。

按用途划分,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均占全国汽车总产销的95%左右,是按用途划分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最多的类型。

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聚焦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氢能等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等。2020年11月份,在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从目前市场现状和未来政策方向来看,纯电动车将长期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流地位。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汽车后市场这行业前景好吗

传感器在汽车上的应用不断扩大,它们在汽车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包括轮速传感器、陀螺仪以及刹车处理器)、车道偏离警告系统和盲点探测系统(包括雷达、红外线或者光学传感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使用。

2005年,美国ABI研究公司公布了一份专门针对传感器市场的研究报告。这份名为《汽车传感器:加速计、陀螺仪、霍耳效应、光学、压力、雷达以及超音速传感器》的报告,对2012年前主要传感器的地区性使用前景作了预测。报告讨论了使用传感技术的许多先进安全系统,并提供了主要40家生产厂家的详细资料,以及100多家生产厂家名录。泰华调查公司的一位资深分析师认为,是主动式安全系统推动了传感器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在汽车业,安全系统成为传感器的最大市场。

根据“全息公司”的调查报告,全球轻型汽车传感器OEM市场年均增长率7.4%,到2010年将达到140亿美元的规模,其增长幅度远远超出汽车本身的年均增长率。在发达国家,随着汽车电子系统日益完善,电子传感新技术快速发展,但已经成熟的传感器产品的增长将趋缓甚至可能下降;在发展中国家,基本的汽车传感器主要用于汽车发动机、安全、防盗、排放控制系统,增长量十分可观。用于发展中国家汽车幕?敬?衅鞑?分饕?ü齇EM生产,以减少成本。汽车传感器供应商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要扩大产能产量,另一方面要不断减低成本,这种发展趋势未来将不可能改变。

汽车发动和驱动系统仍是传感器的最大和最成熟的市场,然而与其它应用相比,增速将放缓;随着全球燃油价格的提高,“改进燃烧效率”将是汽车传感器的新的应用“亮点”领域;在汽车安全和防盗系统中的应用将是最快的增长的市场;尾气排放控制系统市场的发展则十分稳定,前景良好。按区域划分的几大应用市场是,在美国,主要用于胎压检测;在欧洲,用于汽车行人警告系统;在新兴产业国家,主要用于安全气囊和自动安全带系统。以每辆车来衡量,氧传感器用量最多,技术上不断进步。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是什么样?

截止2016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1.94亿辆,保有量稳步增长也带动了汽车后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汽车后市场却年均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成为汽车产业最耀眼的利润增长点。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后市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分析报告》整理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9亿辆,预计2017年汽车后市场将进入万亿时代,市场规模将达到10600亿元,同比增长21.4%,2019年规模将突破1.2万亿元。

未来五年是中国汽车后市场面临转型并迈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万亿级的汽车后市场,正吸引着各行业的高度关注,随着更多看好这一市场前景的投资人和产业布局者加入,行业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汽车改装业在中国未来五十年内的前景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销规模、竞争格局、渗透率

行业概况

1、定义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集合。

新能源汽车按照能源供给和应用领域,有两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大型企业已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国产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国家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大型企业如比亚迪等,已经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行业发展历程

“八五”期间,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展开了对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随后电动汽车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历经了一系列策划之后,201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从试点到全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历经转型阶段,由“政策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

行业政策背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规划涉及购置补贴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电池充电桩配套产业政策等,部分汇总如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10月,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供需水平较为平衡

受益于政策的优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上升;随后2016、2017年受到骗补及补贴倒退的影响,产销量增速放缓。至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敲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2022年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也是企业在2021年加大生产力度的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2012-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28万辆到2021年的352.1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2012-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呈现波动性,范围在95%-103%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小幅波动,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供需较为平衡。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为99%。

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规模呈扩大趋势。2021年全年进口新能源汽车14.37万辆,同比上升10.03%。

注:海关总署的新能源汽车统计口径包括混合动力客车(10座及以上)、纯电动客车(10座及以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

2017-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2.29万辆,同比下降12.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及出口金额都大幅上升,总计出口量55.46万辆,同比增长148.8%,在出口金额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为10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

2017-2020年,我国新能源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首次大于进口额,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速上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13.4%,较2020年大幅上升。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为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亦较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2年9月1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小鹏汽车(09868.HK)等龙头企业。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有亚星客车(600213.SH)等上市企业,安徽省有蔚来-SW(09866.HK)、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汉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2、企业竞争格局

依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达到58.4万辆;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实现零售销量43.11万辆;排名第三的是特斯拉中国,实现零售销量32.07万辆,其他企业排名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接近800万辆

2020年10月,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其中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前瞻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进行预测,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02万辆,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达到783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求柴油发动机发展趋势 论文资料一份

我国汽车改装业的现状与前景

一、改装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

汽车改装源自汽车运动,赛场是各个汽车制造商体现自家技术实力的地方,为了把对手甩在后面,他们都拿出自家的最高技术,迫使厂商致力研究开发新技术。现时量产车中的很多技术都是来源自赛车,几乎所有的改装方式和改装部件都在赛车运动中通过不断的测试、改进,并经过长时间的试用,在解决了安全、稳定、合理、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后才向大众推广。当然,在这当中,最终真正能与广大消费者见面的都是经历住各种考验的既实用又经济、稳定的经典改装件。民用汽车性能提升是建立在长年累月的赛车改装基础上发展、改进而形成的改装的高级形式。

最早的汽车改装只针对于提高赛车的性能,以便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赛车运动的深入人心,汽车改装已揭开以往的神秘面纱,成为普通车迷汽车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并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欧洲大陆、美国乃至亚洲的日本、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地,汽车改装早已蔚然成风。

二、我国汽车改装业现状概述

1、起步中的改装业

改装车,停留在实用阶段。虽然现在愿意改装的车主已越来越多,但是大部分车所做的改装项目都是比较初级、实用性的改装。真正深层次上的改装还很少。原因与现时人们对汽车改装的认知度不够,还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经济能力的问题。改装的花费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范围,品牌不同,价位相差较大。花费数倍于车价的改装也属常事,汽车改装的花费因其无限多的方案,可以说是“上不封顶”。例如在汽车工业大国日本,家住一个小房子,然后把一两千万日元放在一辆车上的大有人在。

现时内地以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为代表的广东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汽车改装业发展相对较领先,这一定程度上与这些地方的经济发达有很大的关系。我国香港的汽车改装业要比我们内地要领先,主要因为她身份的特殊,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她的汽车改装文化主要受到日本的影响,香港人特别崇拜日本汽车改装,只因日本人敢做敢为,想到什么便去做。将这套思想用于汽车改装上,却令消费者相当受落,更成为各地车迷的参考对象。

现在的改装项目日渐繁多,类似大包围、保险杠、尾翼、行李架和进排气等简单改装,大部份的商家已经可以应付自如。其实与其说是改装,倒不如直接说是更换或加装,因为他们都是买现成的产品来替换原厂的部件。但如果要改动汽车重要组件,如引擎、变速箱和ECU等,这就不是一件每个改装店都能应付得来的事了。从事这样改装的店不多,而且愿意做并且经济上能应付得起的人也不多,因为这方面对技术、经验和理论的要求相当高,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现在大多数人对于个性的追求还仅仅局限于贴个另类的车身贴、加个尾翼等。所以,目前许多所谓的改装店实际上充其量只不过是个美容装饰店罢了。

2、误解易致进入误区

许多车主为了追求个性准备改装爱车,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容易走入误区。

配件越贵越好。一些人在进行汽车改装时一味求贵,认为“便宜无好货”。其实,配件应根据车的实际来选择。换上多功能音响就好。一些人认为汽车音响的设施,如无线遥控、多碟转换器等越多越好。其实不然,音响的主机才是决定音效质量的核心,而喇叭、分音放大器、音箱等是音效好的重要条件,对于其他的设施对实际音效并无多大帮助。

一味追求感官享受。有的车主为了外观的好看,而加装大口径排气管、安装尾翼等。这样的安装极其错误,尤其是对于小排量的车来说,不仅会影响性能,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汽车的失衡,从而影响行车安全。

盲目追求视觉享受。有的车主拆掉原来有气囊的方向盘换上赛车方向盘,这样我是非常不赞同的,毕竟家用车与赛车不同,赛车有其它的安全设备补救,公路与赛道更不同,赛道的环境更理想。有的人在车上安装很多无关痛痒的装饰品,一但发生事故时人和车都有可能受到严重伤害。

一味强调隔音效果。一些车主要求将隔音做到极致,甚至不希望听到发动机的声音。但如果驾驶者听不到来自道路和动力系统的声音,就会失去对路况和车况的相关信息,影响车行安全。

选择适合自己实际使用需求和车身状况的改装项目很重要,切忌盲目,理性改装,才能走出误区。

三、我国汽车改装业现存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1、改装业面临的瓶颈

改装车,潜伏安全隐患由于改装车多为车主凭自己的喜好或追求时尚而改装,并没有考虑到安全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加上一些改装汽车的车行从业时间较短,改装技术不是很成熟,而又一味地满足车主的要求,缺少对车辆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设计,每一辆车改装后也不能做全面测试甚至不做测试,改装后性能是否提升,安全性是否下降都只能凭着车主对改装前后的驾驶感觉来判断,无法通过科学的测试得出客观的结论。因此就有了反好好的新车改成“危车”的案例,甚至会造成人员伤害。

随着经济发展,私人用车数量快速上升,汽车改装在我国有着非常大的市场,但改装车无法顺利通过年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六条中明确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拼装机动车或擅自改变机动车已登记的结构、构造或特征。车辆的结构包括车身颜色、长、宽、高四个硬性的标准以及发动机和相关的技术参数。

2、缺乏专业机构

改装技术是否可靠、经改装后的车是否安全,现在根本无从评定。汽车改装对技术要求很高,如何改才安全,改完之后安全性是否受到影响等,需要有权威而专业的技术部门加以鉴定,才能保证改装市场的规范。例如在日本就有一个叫《排汽管协会》的,生产者的产品只有通过他们相应标准的严格检测才能销售或使用。比如说一个在赛场上使用的产品,他们就会在上面标明“公路禁止”之类的字样。又如日本已经将引擎列为消耗品,基本上就是只要引擎来源合法,而且施工的技师具有相应的认证资格,你爱装什么就装什么。不像我国,原车是什么型号就只能安装什么型号。

在国外大部分国家,汽车改装都有标准和法规,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每年都有汽车改装展。在欧洲不少国家及日本等,具有规模的改装厂,除了有专门的技术研发部门、测试部门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发动机改装要通过认证与许可,其严谨态度不亚于一般正统的整车厂。正规的改装车厂都要通过相关的资质审核,具有改装资质的改装厂才能进行相关的汽车改装。国外汽车改装厂家一般是和生产厂家结合在一起的,世界各大著名汽车厂商都相继推出了它们的专业改装厂和改装品牌,如:奔驰的AMG、宝马的AcSchnitzer、三菱的RALLIART、富士的STI、日产的NISMO、本田的无限等。只有像这样改装技术、质量能够达到原厂要求,才能保证改装不会给车辆造成隐患。在我国由于大部分改装厂家的水平和国外成熟的汽车改装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店就是拿着自己改装后的效果图让顾客挑,改装件只要能装上就装,伴随着极具专业性的“忽悠”,是否真正适用则不予关心,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改装件质量无法保证、安全因素蒙混过关等问题则比比皆是。

3、保险安检不成熟

据某保险公司理赔部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绝大多数的保险公司对于改装车出险后的赔偿,都限于原车部分,而对于改装配件则不予赔付。如果车主在投保时,已与保险公司就改装部分的投保事项进行了特别约定,那么车辆改装部分也是在保险公司理赔范围之内的。车主如果想对车辆进行改动,需要在车管部门进行备案,虽然目前改装的车不少,但真正去备案的车主却很少,对此,理赔人员提醒,改装车的车主最好是在车管部门进行备案,以免出现问题后,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四、改装市场发展前景乐观

尽管遭受到上面的种种尴尬,汽车改装还是有必要进行,有必要发展的。

适当地进行改装对汽车是没有坏处的。比如汽车的制动力,在进行改装以后能增加其效率,但不会影响安全,比如换火花塞、高压线都是为了让车更好地运行,可以提高动力性并降低油耗,而且没有什么负面影响。汽车厂家为了延长汽车的寿命,或是出于成本的考虑,一般对其各方面性能有所保留,追求的是中庸。而实际上,原装车在很多方面都有可挖掘的潜力。如果改装只是对汽车的性能进行提升,对安全性也没影响的话,一味禁止没有必要。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加入WTO,我国的汽车数量不断上升,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汽车工业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汽车总产量达到615万辆。预计未来5到10年里,我国将有更多城市进入汽车社会,全国每年增加驾驶员超过580万人。 汽车进入家庭业将进入高峰期。按照国际惯例,国民收入每增加1%,机动车拥有量就会增加1.02%到1.9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至2000美元时,小汽车拥有量增长进入高峰期。

汽车消费现在主要集中在我国几个发达的地区,而且购车者近年来有着年轻化的势头。我国近几年与世界的距离渐渐拉近,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外国的文化,特别是这一群年轻人。他们寻找的是一种与众不同,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一种自我与。加上赛车运动的推广,消费者的汽车消费理念正从“代步”向“个性”、“时尚”转变,“汽车改装”这个词正在逐步走进老百姓的视野。

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与迅速崛起的经济,蕴藏了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汽车改装及相关产业市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专家曾经预测,加入WTO后,中国汽车服务业将在售后服务等方面突现十大商机,其中第二大商机中就涵盖了汽车改装业,其很有可能成为2006年汽车业的一大朝阳产业。随着汽车的普及,喜欢汽车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中国的汽车改装需求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目前这个市场是一块待开垦的沃土。

柴油发动机以柴油为燃料。由于柴油的蒸发性和流动性都要比汽车差,因此柴油机不可能像汽油发动机那样在气缸外形成可燃混合气,柴油机的混合气只能在气缸内部形成,即在接近压缩行程终点时,通过喷油器将柴油喷入气缸内,柴油油滴在炙热的空气中受热、蒸发、扩散,并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动力,最终自行发火燃烧。 由于用压燃的点火方式,柴油发动机在热效率方面要高于汽油机,而且由于柴油本身的密度较大,等速行驶工况的燃油消耗量要小得多(等速工况行驶燃油消耗量测试是汽车实验学的中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一个重要实验,其计算公式中密度处于分母位置)。传统的柴油机通过喷油泵,喷油器和调速器等对柴油发动机进行燃料的供给,由于柴油机混合气形成时间极短,只占15°-35°的曲轴转角,燃烧室各处的混合气成分很不均匀,且随时间变化,所以就需要柴油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统拥有良好的匹配。而传统的柴油机完全通过机械间的作用来完成这一匹配,就导致了大家印象中的冒黑烟,大噪声的出现,而且柴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优势也被埋没。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当共轨技术成功运用于柴油发动机上后,柴油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优势立马体现出来,而冒黑烟之类的弊病也不再存在。越来越多的车辆都开始使用柴油动力,在欧洲,几乎一半的车辆都已经开始使用柴油动力。而在国内,随着大众TDI,双龙XDi等一大批先进柴油发动机的进入,也让国内的消费者们切切实实的体验到了先进柴油动力带来的驾驶感受。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已由第一代的位移控制到第二代的时间控制一直发展到了现在的压力时间控制,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共轨喷射技术。作为第三代的柴油机电控喷射技术,共轨喷油系统摈弃了传统使用的直列泵系统,而代之以用一供油泵建立一定油压后送到各缸公用的高压油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轨),再由共轨将柴油送入各缸的喷油器。这样一来,共轨柴油喷射系统的喷油压力就与喷油量无关,也不受发动机负荷和转速的影响,能根据要求任意改变压力水平,使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都大为降低。与传统的机械控制柴油喷射系统相比,电控柴油喷射有以下优点:1. 机械控制喷射系统的基本控制信息是柴油机的转速和加速踏板的位置,而电控喷射系统则通过许多传感器检测柴油机的运行状态和环境条件,并由电控单元计算出适应柴油机运行状况的控制量,然后由执行器试试。因此控制精确,灵敏。而且在需要扩大控制功能时,只需改变电控单元的存储软件,便可实现综合控制。2. 机械控制喷射系统往往由于设定错误和磨损等原因,二是喷油时刻产生误差。但是,在电控喷射系统中,总是根据曲轴位置的基本信号进行再检查,因此不存在产生失调的可能性。这些优点也就注定了第三代的共轨柴油发动机将拥有更强劲的动力以及更经济的使用性能。相比电控共轨喷射技术的姗姗来迟,涡轮增压技术在柴油发动机上运用已经超过半个世纪,几乎已经和柴油发动机完美匹配,通过涡轮增压技术将空气预先压缩然后再进入气缸,从而提高空气密度,增加进气量。这样一来,也就提高了发动机输出功率,改善了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作为柴油发动机的传统优势,低速大扭矩是汽油发动机无法比拟的,而通过新技术的运用,柴油车功率不足,提速慢的缺点也得以改善。下面我们通过数据来说明问题,相对于那些空白的溢美之词,数据更有说服力。例如,用了2.7LXDi柴油发动机的雷斯特2在4000转时爆发最大功率121kW,在2400转时能爆发出最大扭矩340牛米,排量同样为2.7L的汽油丰田普拉多的最大功率120kW,不过在爆发最大功率时的发动机转速已经达到了5000转,而最大扭矩则是在3800转时爆发246牛米。通过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使用了柴油发动机的雷斯特2在各项数据上都要由于用了汽油发动机的普拉多,而且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爆发的转速都要低很多,这在保证了加速能力的同时也保证了良好的燃油经济性。驾驶柴油版本的雷斯特2在高速公路上超车可以说是游刃有余,而在起步过程中更是能率先冲出停车线。作为一款SUV,越野能力是肯定要放在首位的,而柴油发动机低速高扭的特性则更适合越野车——爬坡、脱困,轻松完成,而在燃油经济性方面,10个油足以喂饱它。在经济危机,石油危机等一波又一波的危机面前,一辆柴油SUV能让大家在充分享受越野乐趣的同时还能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何乐而不为呢?在中国市场上的柴油SUV并不算多,但也不算少,但是大部分都集中在低端SUV上,技术落后,即使用了共轨技术也没有将共轨技术的极致发挥出来,功率也一直在70kW左右徘徊,而高档的SUV基本不对中国国内市场出售柴油版本车型,因为那些高档的技术装备更本无法适应中国国内恶劣的柴油质量,相比之下,双龙柴油发动机在技术以及适应性方面都达到了很好的平衡,可谓是国内柴油SUV的领军车型。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大众的意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像双龙系列的柴油SUV将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本文来源:网易汽车 作者:双龙汽车供稿) 2010-07-13 08:39:05 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讯关 键 词柴油发动机,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来源中国行业研究报告网整理报告内容

一、国内内燃机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燃机行业近10年年均复合增速为13.5%,高于同期GDP增速。汽车内燃机销量占内燃机行业的15.2%,但按功率计算则占比高达75%,是内燃机行业最重要的子行业。目前汽车内燃机主要在国内销售,按照2008年的数据,出口量为43万台,出口比重仅为5%。从近10年来看,随着国内汽车发动机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汽车生产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发动机自给比率,维持在90%以上,仅进口部分高端发动机为合资厂商高端车型进行配套。中国汽车工业经过数年的快速发展,国内汽车总销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汽车工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需求将快速增长较长时间,再考虑到出口市场的拉动,则未来10年内国内和出口汽车总销量应能保持15-20%的年度复合增长率。汽车内燃机在未来10年内年度平均复合增长率,应与汽车行业销量增速基本持平,保持在15-20%左右。

从国内汽车内燃机产业链格局来看,柴油机领域独立发动机公司所占市场份额较高,达到57.4%,其中玉柴动力市场份额高达23.0%。汽油机领域独立发动机公司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低,仅为13.8%,其中东安动力及关联公司所占市场份额达8.7%。国内汽油机领域和柴油机领域的独立发动机公司,在业内都呈现出一定的垄断竞争格局。对比国际汽车内燃机独立发动机公司的竞争格局,我们不难发现,国内柴油机领域和汽油机领域独立发动机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汽油机领域。

国际上独立汽油机公司极少,大型乘用车集团均附属汽油发动机公司。我们判断主要是因为国际乘用车公司生产规模均较大,拥有自营发动机业务,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新车整合开发速度,更快推向市场,另一方面有利于经营利润率的提高。而国内汽车乘用车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部分规模较小的整车企业,对于投入较大的发动机研发和生产一般取外包的经营方式,因此独立汽油机公司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我们预计未来这一趋势仍将延续,汽油机领域独立发动机公司市场份额将继续降低。

二、柴油发动机市场前景无限好

柴油机比汽油机节能30%,这是业界早已达成的共识。在当前燃油紧张和排放限制日益严格的形势下,柴油机的这一优势就凸显出来。2007年8月8日,全球第二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在无锡宣布,由博世集团和无锡威孚集团合资组建的博世汽车柴油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合资公司的注册资金为2亿美元,博世和威孚各占67%和33%的股份。这是博世柴油系统在德国以外最大的投资项目。加强和扩大博世在中国生产和研发现代柴油系统的能力,是博世集团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博世非常看好柴油车在中国未来的市场,预计到2013年,中国柴油车将达到300万辆,主要在商用车领域。

而在此之前,全球最大的零配件供应商德尔福在上海推介起柴油发动机,宣布近期将与三家中国发动机制造商新签柴油共轨系统供货合同,同时在中国建立新的生产基地。目前德尔福公司先利用在印度和韩国的现有设施进行生产,同时将在中国建立新的基地,实施后,将在亚洲形成年产100万套共轨系统的能力。至此,世界两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在2004年均宣布涉足国内柴油机市场,这无疑是看好柴油机在中国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与前景。目前欧美国家100%的重型车、90%的商用车用柴油机,欧美柴油轿车也已占轿车产量的32%,法国、西班牙等国更高达50%以上。

随着柴油机经济、环保性能的不断突出,柴油车销量的逐步扩大是一种必然趋势。如果中国像法国、意大利那样,有一半的乘用车使用柴油动力,那么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柴油车市场。柴油机未来光明的市场前景,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悬念的悬念。整车厂商业推波助澜与此同时,就在国际柴油机部件厂席卷而来之时,国内各合资的整车厂商也纷纷出击,意在力夺先机。一汽大众2006年推出第一款国产高档柴油车———奥迪A62.5TDI,瑞风柴油商用车会超过汽油车,占领瑞风商务车的半壁江山。

虽然柴油机在国外已经得到很展,但是在国内的步伐依然远远跟不上国外,国内柴油车的使用尚存几大障碍。首先,有关部门对柴油车的行驶有限制。这主要是由于柴油机的冒烟现象,但随着柴油车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应当会鼓励柴油乘用车的使用。其次,消费者不知道柴油车更加环保、节能。实际上,柴油机不仅比同档次的汽油机节油30%,排放的时候温室效应也低45%。尽管柴油车比同样汽油车贵上1万元左右,但节省的油钱在两年内就可收回这一成本。再次,国内柴油油品不佳。目前国内柴油的含硫量、水份等指标的确需要改善。最后,可以装备柴油机的乘用车太少。虽然目前国内一汽大众推出了柴油捷达、宝来和奥迪轿车,还有江淮的柴油瑞风,但可供选择的柴油车仍然太少。

三、柴油发动机市场竞争格局预测分析

目前“计重收费范围增大”对重卡、半挂牵引车消费的影响逐步减弱;国Ⅲ标准正式执行前,国Ⅱ重型车的集中消费对未来需求形成“透支”;高基数效应;自然灾害对重卡的“需求突发性支撑”难以为续;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2009年上半年为止,重型车销量增长率接近50%,重型车6月产销周期见顶,2008年销量增速回落至10%,2009年销量增速在-20%左右。此轮调整有望持续一年,重型车将在2010年逐步复苏。中型车产销也会如重型车那样波动,但波动幅度不会那样大。轻型商用车的政策敏感性较低,市场需求的波动不会像中重型车那样,但从中长期来看,轻型柴油机市场在排放法规、高油价的宏观环境下,在跨国企业先进技术和雄厚资金的强有力将竞争之下,企业格局和产品系列将会有很大变化。